学院团委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 » 学院团委 » 团学活动 »

【专访】张庭源:清风明月少年郎

院新闻网讯 记者 翁鹤鸣


人物简介


张庭源,云南曲靖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经济外交方向)2018级本科生,曾任国际关系学院第十二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国际关系学院排球队队长。曾获建华奖学金、校级综合一等奖学金、校级综合二等奖学金、校级国际组织知识竞赛一等奖、校级国际关系史竞赛二等奖和院级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参与编写了经济外交专业教材《经济外交概论》。曾在《国政学人》编译平台实习并发布学术评论文章。现已获得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专业硕士录取资格。


前言


“时间观念”与“少年感”是我对张庭源的第一印象。在与他前期接触中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谦逊与平和,而他自诩“佛系”。专访开始之前产生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我到达采访地点后没有注意到早已提前到达的他,而暂离办事。直到与他发信息交流才知道,我放包的沙发旁坐的竟是他。经此乌龙,使我对他本人十分钦佩,也让整个专访气氛变的十分融洽。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少年感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他本人。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沿着丽江古城的青石板踽踽独行,脚板与青石叩叩相映。从这片“彩云之南”走出的张庭源生而携着一种如滇池般的清新隽永。卞之琳说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张庭源被称为“风景”确实实至名归。


然而他与常人眼中“优秀的人都很卷”观念似乎不太相同,张庭源的大学生活一直以一种他称之为“平衡”的状态在进行。“我这个人很‘佛系’,我不会想强争什么荣誉,尽我所能然后放平心态就好。”相较于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他更乐意于投身于多样的大学时光;相较于用事倍功半的忙碌填满自身,他更向往从容不迫的生活状态。他也会参加国际组织知识竞赛与欧洲模拟议会之类的赛事,但相较于胜利与荣耀,他更渴望能此类竞赛中汲取知识与经验。“过程中不要太有得失心,纯粹的为自己的目标投入热情就好”。他坦言自己的实习经历不如很多同学丰富以及“有牌面”,但是他在《国政学人》编译平台进行的专业化的实习对自身的原创写作能力进行了极大地提升。对结果放平心态,努力和运气都是自变量,顺其自然地迎接成功,无怨无悔地迎接挫折。这是他从容面对压力的人生哲学。在谈及未来的打算时,他也表示选择浙大,选择杭州是一种对于未来的考量。那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好似他纯净家乡的缩影,能够迁就他的不争不抢,接纳他的淡泊脱俗。“我不奢望未来能有多么伟岸的建树,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过着内心向往的,平衡的生活。”


城市慷慨照亮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


飞扬的少年最动人心,跃动的身姿像是穿过了光阴


(右下)


人们在描绘少年人的青春时总是离不开阳光、汗水与欢呼声。张庭源也不乏在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姿。“像很多人一样,我之前主打篮球。但是相比于篮球,排球带给我的收获与感触则更多。”


张庭源与排球结缘与高中。“高中的时候,当时所在的文A班是全年级男生最少的班级,但是我们组建的男排靠着团队默契拿下了排协联赛的冠军。”那次胜利让性格内向的张庭源感受到了团队合作与默契的魅力。“当时我还没主攻排球,但是我感觉到这个运动很有乐趣。”


正是这样的经历以及对于自身的认识,张庭源以主攻手身份加入国关排球队。排球是一项团队运动,一传、二传、进攻、防守,各个位置缺一不可,每个人在场上都是核心。他深知“没有一传的稳健,就不会有二传的秒传,更形成不了最后的进攻时刻。”


他的位置是主攻手,在一次球权的最后一击时他会用尽全力将球干脆利落地扣下,这不仅仅是他的奋力一击,更多地承载的是队友的努力和期待。国关男排的坚韧和顽强也是球场上的一段佳话。


除了赛场上的胜利,更让张庭源着迷的是排球队的一种如“家庭”般和睦的氛围。在国关排球队这个大家庭的男排女排之间,各个位置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大一刚入学的张庭源首次参加训练,惊奇地发现教练竟是大四的学长学姐。这些即将前辈面对毕业与考研的压力却仍然坚守在这个大家庭中身体力行,让他感受到这支坚挺之师的传承。现如今,国关排球队一些研二甚至已经毕业的前辈也会继续参加训练,这也让张庭源得以在面对保研的巨大压力时依旧鼓足信心继续坚守在这里。“国关排球队对我的意义很大,这里家庭一般的氛围,集体荣誉感,赛场上的呐喊和学长学姐的坚持都是在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磨灭的经历。”


“佛系”的张庭源没有什么其他特别强烈的爱好,唯有那片排球场,那一次次跃起与一声声嬉闹,伴随着他从初入惠园到即将挥手作别。那些身边一起流汗与呐喊的身影也是他穷尽一生也难以忘怀的“家人”。


那年阳光正好,风过林梢,彼时他们正年少。


神明没收了胆怯,前行的少年矢志不渝



当我第一次听说张庭源参加了外交部遴选,却在通过之后回绝时,我难掩膜拜之情。而他则表示,参加外交部的遴选更多地是想尝试自身的可能性。


“大学生活可能是我人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时光,我想尽可能地尝试,不留下遗憾。”或许是因为经历了十数年如一日的应试教育经历,又或许像很多人一样决定不了未来的方向,进入大学之后的张庭源展开了对自身维度的全方位挖掘。参与学生工作、加入运动队、尝试英文演讲与提案、担任科研助手、参加外交部遴选和尝试保研……“人生没有什么标准,我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拒绝外交部而选择保研也是想给决定留一些时间。”经历了大一的广泛尝试,张庭源将保研定位为大学本科阶段的主要目标。少年有梦,不止心动,更要付诸行动。


只是这个目标似乎比他预想中要更加艰辛与充满未知。“保研的话我必须要有高绩点,这就意味着我就要稍微卷起来,但是我其实不太喜欢这样。”整日泡在图书馆里对于向往“平衡”的张庭源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他的初衷的。因此他在学习上追求“质量”而大于“数量”,用他自己的戏谑称,“我学习追求高效率嘛,这样我就可以省下来时间玩。”系统性的笔记与“抱佛脚”是他的学习秘籍。他会对笔记进行细致的标注与诠释,并制作目录以备查阅与复习;而他口中的“抱佛脚”也并非临考之时才开始“女娲补天”,而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串联与巩固。“总而言之,学习不必在于你耗多久,而在于你有多高效。”


提及保研那段时光,相较于学习,保研之路上的一系列流程与准备则更让张庭源焦头烂额。在那段日子里,他需要自己准备材料、投递申请与面试准备;甚至一度错过提交材料的截止时间,与夏令营失之交臂;也曾在最后的三十分钟截止时间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我一直相信,‘尽人事,听天命’,并非躺平,而是尽我所能去努力,然后心平气和地等待结果。”错过了夏令营,他走上了海投的途径,仔细了解了各高校的项目情况,拟定了周密的计划,与同期的队友保持沟通与合作;内心压抑时,健身、刷剧、整理歌单,让自己保持处变不惊的平常心,身边的人也一直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而面对无计可施的窘境时,国关的导师、教授与前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谈到此处,他动容地表示,“能身处在这个人文关怀十足的学院,实属三生有幸,这一路下来,只有感谢,我一个人真的做不到。”


回顾在惠园的三年时光,张庭源出乎意料地表示,没有后悔,也没有什么“本可以更好的”。这位少年郎始终向着前方而不曾回头。他不活在过去,而活在当下与未来。


访谈的最后,张庭源感慨地表示自视平凡。人各有志,我们可以追求保研,可以成为实习达人,可以在学生工作、在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更可以接纳自己的平凡,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别人眼中所谓的“优秀”,悦纳自己当下的生活,同时为自己的热爱不遗余力的努力。遵循自己的生活逻辑,在贩卖焦虑的时代自洽,成为那个肩扛草长莺飞与清风明月的少年郎。


后记


“少年有他的山海,有他的重重山影,有他的万里波涛。如果可以,风给他,沙漠给他,天空也给他。是无拘无束的风,会下大雨的沙漠和铺满星辰的天空。万物给他,让他自由。”张庭源浑身散发着属于少年的光芒,惟愿他永远都是自在如风的少年,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有着世间最明媚的眼和最炽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