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团委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 » 学院团委 » 团学活动 »

【专访】张成栋:自彩云之南北上,待林木之成栋梁

人物介绍:张成栋,中共党员,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专业学生,傈僳族。曾任2016级年级大班长,院学生会主席。曾获综合三等奖学金,校级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赴哈佛大学访学。曾从事中国服务贸易交易博览会等志愿工作。现通过西部计划保研至本院全球治理专业。

 

楔子:

人们常说,北京的冬天往往是雾霾与晴天的周期性交替。很巧,和学长相约的那日阳光恰好,天空的饱和度高得仿佛快要溢出。风虽凛冽,却挡不住雀跃之情。收到学长的消息后,我在咖啡店门口等待,看着路人行色匆匆,不知将赶往远方何处,倏一转头,一抹明艳的黄色撞入视线,他笑着向我走来,如果说在这之前我还有些许紧张的话,那么在见面的一瞬,种种不安情绪就都溶于明亮的色彩和笑容中了。

我们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事实上,咖啡店不能算是一个绝佳的采访地点,

无论是嘈杂的人声还是穿插其中的机器运转声都会对访谈产生一定干扰,但当我们面对面开始交谈时,周围的环境似乎变得不再喧嚣,唯有被玻璃窗滤去了寒意的阳光懒懒地与我们共享这两个多小时的午后时光。

 

一、专业学习:积累与热爱

张成栋在高中时便自彩云之南北上,就读于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相较于两地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第一次住校对他来说才是最大的挑战。在高中这样一个紧张的阶段,独自一人处在异乡,同时兼顾学习与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绝非易事。高中来到北京的经历对张成栋有很大的帮助,提前进入大城市为他适应大学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打下了基础,也使他能够更早地熟悉各种社团与学生组织的工作。

他评价自己在学习上并非学霸,但对国政专业怀有一腔热忱,当初第一志愿便是本专业。他说,当你慢慢接触、慢慢了解这个专业时,你可以深入领会到许多别人不了解的事,并逐渐地爱上它。

谈及学习经验时,他说:“要同时做有激情、有情怀的政治人与务实、理性和眼界开阔的政治学人。如在研究热点地区问题时,既要坚定正确的大方向,又要从体系结构、力量对比等方面入手,将一个小问题放到全球及历史的大潮中去考察,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多注重日常积累,例如对世界上重要国家的重要数据指标、软硬实力要心中有数,很多看似“无关痛痒”的知识都可能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派上用场。

我问他:“大学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期?”他的回答是,瓶颈会时常伴随我们,但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到了大学,你不需要去管别人在干什么,也不用因为其他人在学习而感到不知所措,包括像辅修或者修双学位,没有必要随波逐流,应学会量体裁衣、自己衡量得失。

 

二、投身志愿:责任与初心

进入研究生支教团参加西部计划是十分光荣的,张成栋从两方面向我剖析了他参加支教的原因:从个人层面来说,他承认自己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吃过太多的苦,也未遭遇过重大挫折,因而想借此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从理想抱负层面来说,他自谦是一个天资平平之人,能走到今天得益于相对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清楚,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依然是相对薄弱的,缺乏好老师,更缺少新理念。“很多人未尝有过我这样好的条件,这令我时常如芒在背,因此我决定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采访期间,我曾问他傈僳族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他思索了一会儿,告诉我:每个民族都会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但在集体生活中,不宜过度强调特殊性,大家都是中华民族中平等的一员。不管什么民族,首先都要把自己当作中华民族的一员。民族文化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兴旺繁荣。

除了参加西部计划,张成栋还从事过许多其他的志愿工作,平时也经常会参与献血和公益,此外,他还成为了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这是在多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培育下浇灌出一颗向善之心的结果。除去用志愿时长衡量的常规意义上的志愿,他日常做得更多的是像捐款这样的公益,既有固定的类似免费午餐捐款,也有不定时的比如给重疾患者捐款。在他看来,每年捐献的钱虽然数额不太多,但对于别人也许十分重要。至于献血和签器官捐献志愿者,张成栋觉得,他一直是从社会中获得太多,贡献却颇少,如果死后还能做出些许贡献,那是莫大的荣幸。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去帮助更多的人转变陈旧的观念,以另一种形式为公益事业以及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谈到最后,他突然笑起来,问我话题是不是太过沉重了,我没有回答,因为在他叙述的时候,我从他眼底窥见的异常闪耀的光芒早已替我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应。

 

三、学生工作与访学:且尝试,且磨炼

在张成栋看来,学生工作是一个成本很低甚至几乎为零的积累经验的途径,不管是什么内容的工作,只要认真投入,总会有所收获,并对将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担任年级班长和院学生会主席的工作给张成栋最大的收获是责任心,随着做学生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也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不能中途放弃的重要性,事情不会因为自己不去做而变少或者转交给别人,他过去在招新时曾化用“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我们无路可退”来形容这一状况,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比较小的学院,许多时候我们既要当组织者、管理者,又要当参与者,很多活动能开展起来很不容易,但所幸的是坚持下来了,学生工作还在不断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期间,张成栋印象最深的活动是服饰风尚大赛,大二时他作为模特直接参与其中,大三当院学生会主席时也花了很大精力去推进服风。他回忆道:“那时每一次排练都会到场去做监工,出勤率甚至比模特还要高。”在服饰风尚大赛中,需要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服装、排练动作、找音乐、剪视频等一系列工作,其挑战性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能够和朋友们一起做好一件自己熟知领域之外的事情,是一种独特的快乐。

关于暑期去哈佛访学的经历,他向我强调,无论是访学还是时间更长的交换,首要的是端正心态,不应该带着让简历上多一行字或者要学到多少知识的功利目的去。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踏出舒适区,去体验异乡的人文风俗,以与之前迥异的状态生活,在兼顾学习的同时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甚至可能比平日里上课学习文化知识更加有效。

 

四、意志和兴趣:自律与平衡

如果询问老师和同学对张成栋的印象,得到的最一致的答案很可能是“健身达人”、“减肥大师”,他坦言自己在大学前最胖曾达到过194斤,而在超强的意志力和克制力下,他现在已经将体重控制在了130斤左右。坚持健身除了使得他拥有了良好的体形外,更帮助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了自律。“在通常情况下,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十二点前睡觉,在大二一天五节满课的情况下我依然能在晚上下课后去健身房。饮食上也多有注意,如饮料类,我从以前的一天两杯奶茶到现在几乎完全不喝奶茶及其他含糖饮料。”这听似简单的一个个小的举动,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切质变的源头,皆是涓涓细流,正是长久的坚持与自律方才造就了今天的他。

在健身以外,电子游戏是张成栋的另一大爱好,他介绍自己为“游戏鬼才”并非空口无凭——他能驾驭市面上大多数游戏,在大三时与其他同学组队参加了it文化节绝地求生手游的比赛,凭借实力和默契的配合几乎是毫无压力地碾压式夺冠。游戏对他来说既是一种社交的方式,也起到了放松和消遣的作用。“只有取得胜利才能获得放松,在打游戏时我认真对待每一局,会不时复盘,观看自己的游戏录像,记下失误的地方,还会观看职业选手的比赛进行学习。在我家的卧室里还挂着绝地求生的三张地图,上面标注有不同的战术思路。”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不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会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而且我在不打游戏的时候学习效率很高,随便找个地方都可以学。”

 

五、坚持所爱,诗意人生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们聊到了现在有一些大学生会奔波劳碌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可能并不那么喜欢的事,只为获得一份好看的简历,甚至将大学活成了“名利场”,我询问他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在他看来,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比较广泛地存在的,不应一概而论。它的源头是当今社会乃至今后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学生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做不太喜欢的事来“提高”自己,使自己未来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其他各方面上都更有优势。但几乎任何所谓能给简历增光添彩的东西都是有限的,这就容易引起同龄人之间的过度竞争,从而让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焦虑。事实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都在被教导如何成为精英,却很少被告知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能够活得自由是很幸福的,但有所敬有所畏也不是一件坏事。

很多人说贸大功利气息太重,也有人说她像名利场,张成栋并不同意这一观点:“我直到大四看贸大都仍有一种朦胧美,我们在大学阶段要有所追求,但同时又不能陷于功利。要把握好其中的度,而这个度就是让自己开心。”大学本来就是个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地方,不能也不该强行把某一个模板套到大学生身上,各样的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努力克服焦虑,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些事可能无法写在简历上,却会对人生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采访接近尾声,我向他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大学生活中,有哪些遗憾的事和满意的事?”他表示自己在大学阶段已经经历了太多美好,没有任何遗憾,而他最满意的事则是自己在大多数时候保持了温柔和善良,希望能坚持下去,他说,“我们终有一天将成为他人的回忆,要尽力让它美好”。

 

结语:

与学长初次见面,我们便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无所不谈,他的亲切和开朗使得氛围自始至终都十分活跃。另外,他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独特的感悟都令我印象颇深、感慨万千。如他赠与学弟学妹们的话——“人生有梦,各自精彩。希望我们都能跳出世俗意义上的对错,去追求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在那片金黄的麦田上,我们终将与曾经缺失的那部分自己重逢。”相信下次相遇时,在那片麦田上,有你,有我,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