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团委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 » 学院团委 » 团学活动 »

专题·第3期 | 霍伟岸:关于大学生读书的几点建议

作者简介:霍伟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副院长。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高中阶段有很大不同,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听讲固然重要,但是专业课往往是导论性质的,也就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指望完全通过课堂学习就达到课程学习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师的课堂讲授只是给同学们描绘了一个局部的知识地图,只有一些点、线、面的大概勾勒,但是要想得到课程的真知,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文献。打个比方来说,老师课上讲授就好像一个导游在给你介绍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或者一个驴友在给你传授他的旅途攻略,而课下读书则好像你要真的背起行囊,踏上旅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传说中风景的美妙。如果只满足于听老师讲,而自己课下不读书,就好像满足于把读攻略当作旅游本身一样,自然难以窥得学科知识的真正堂奥。

 

说完了读书的重要性,下面简单谈谈读书的方法。

 

首先是要选对书。虽然古语说开卷有益,但是面对海量的文献,有限的学习时间还是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被浪费在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上。今天的出版业空前发达,但是鱼龙混杂的程度也同样空前,准备投入时间去阅读前,先确认这是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才能知道这是一本值得你读的书呢?关于通识读物的书单,只要来自于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员的推荐,大体上都可以信赖。其中有不少经典著作,相信你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听过它们的名字,如果中学阶段没时间读,那么上了大学一定不要错过。每门专业课的老师都会给大家介绍与课程相关的经典文献,特别是有些文献老师还会介绍它们在学科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地位,这样的书,就要作为优先级读物。在选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关于同一主题,并非越新出版的书就越好,不然我们今天还读柏拉图干嘛?而且,畅销书不如长销书,畅销书里当然也会有经典,但是大多数却只是抓住了一时的卖点,时过境迁并没太大价值,而长销书则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其价值历久弥新,必定不同凡响。

 

其次,读书不要有专业、门户之见。一般来说,我们读书(纯粹消遣的书除外)都是为了增进自己对于世界(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世界本身是一个整体,所谓学科或专业,只是用来观察和研究这个对象世界的不同角度,没有优劣和等级之分,其实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关系。大家进了大学,虽然大体上已经有了一个专业的归属,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怀有专业的门户之见。不管是妄自尊大,以为自己的专业最有优势,还是妄自菲薄,以为自己的专业没什么用,都是不恰当、不可取的态度。不同的学科能够并立,这一事实本身足以说明各自的价值都有其不可替代之处,至于不同专业在市场上的一时得失,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学科专业本身的优劣无关。本着求知的态度,我们应该对一切学科和专业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要对一切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敬畏心,勇于去探索。特别是通识领域,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的基础知识(注意是基础知识),大学本科阶段最好都能有所涉猎,从而给自己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态:哲学?啊,太难了吧,我肯定看不懂!自然科学?我是文科生呐!社会学?不是我的专业!经济学?太多数学和公式,晕!……始终要记住,读书最有可能给你打开世界的更多窗口,不要因为学科偏见而拒绝一本好书。

 

第三,读不懂怎么办?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经验:一本久仰大名的经典著作,读了半天发现不知所云,看完第二页就忘记第一页讲什么了,或者好不容易啃了多半本,却发现自己根本说不出来这本书的大意。这样的阅读体验很容易让大家面对经典望而却步、敬而远之。有些书一开始读不懂其实很正常,毕竟大学阶段的专业书本来就不是给普通读者阅读的通俗作品。换个角度想,谁都能读懂,也显不出你有本事了对不对?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都是有难度的。不过读不懂这个问题本身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来说。有时读不懂是因为缺乏基本的背景知识,比如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问题意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首先读一下相关的导读文献或相关历史读物来解决;有时读不懂是因为你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掌握的不够,这时可以通过请教专业老师,有针对性地补充专业知识短板来解决;还有时读不懂是因为读书时没有带着问题,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开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是为何而写,而只是纯粹出于对名著的好奇,这时你与原作者的思想就不容易产生共鸣,怎么读也读不进去,这种情况说白了,是你与这本书的“缘分”还没到。对于这样的书,也不必一时强求读懂,但是至少要先把前言、目录和导论看完,记住书名、作者和其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哪怕你并不理解这问题的意义),然后就暂时放下,如果日后你恰好遇到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时,就有可能想起这本书,到那个时候再重新捡起来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这时你已经是在带着问题读书了。带着问题读书永远是最有效的读书方式!事实上,经典著作往往是这样,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带着不同的问题去读,可以常读常新,总有新收获。即便是专业学者,也总会对自己看重的经典著作反复阅读,不断从中汲取新的智慧和感悟。

 

 

第四,读书要做笔记。不要有读书的“洁癖”(一本书读完后看上去书的外观还跟新的一样),读书不在书上留痕,也就很难在脑中留痕。当然,图书馆借来的书除外,但是对于借阅的读物,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阅读的感想。所谓读书笔记,不一定是很正式的长篇大论,其形式可以很多样,包括在重点词句下打横线,标记重点符号,在书页边缘或笔记本上写下即时的感想(所谓灵感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可能永远不会再产生一模一样的想法了),感想可以是几个词,一两句话,当然也可以是即兴而发的一段话。记了笔记的读书,就不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有了一种思想的加工和整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形成了日后写作读书报告和论文的素材,可谓一举多得。读书分为精读和泛读,读书笔记也就相应不同,精读的笔记可以写得密密麻麻,泛读的笔记则相对简略。但是无论精读泛读,一本书看完,都最好能用几句话概括写下你阅读全书留下的主要印象和感想。读书记笔记看起来读得慢,但是书读完了就进入了你的思想,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一味贪多求快,那么看起来读得多,往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看的快忘的也快。你如果不信,想想自己隔了几年之后第二次读同一本金庸小说时的感受吧(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是不是感觉有点像读一本新小说?

 

最后一点建议,读书建议有用,但阅读读书建议要适可而止,听别人谈再多的读书经验,也不如自己拿起一本书来真的读进去的收获大。如果你听懂了我的意思,那就赶快开始吧。读书最好的开始时间是昨天,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