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团委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 » 学院团委 » 团学活动 »

【专访】呼斯勒:身骑骏马去,惟留乐声长

 人物简介:

呼斯勒,蒙古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方向)2017级本科生,2017级本科年级大班委。曾任大学生理论学术中心副秘书长、吉他协会副会长,两次获得校综合三等奖学金。曾获北京市原创歌曲大赛作曲特等奖、校原创歌曲大赛作曲一等奖、歌舞挑战赛最佳改编奖和歌唱三等奖、英歌赛三等奖等奖项、获“国庆70周年阅兵游行活动”优秀个人和团队标兵等荣誉称号。先后在英特尔英才生计划项目、中国日报新媒体部、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实习。现已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政策方向)、华盛顿大学公共政策、爱丁堡大学国际发展、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国际事务等硕士录取资格。



“急促的甚至奔跑起来”

                                ——像《song F》的少年一样

初入大学的呼斯勒带着草原的蓝天白云来到了贸大,他想,大学校园应该是烟紫色的,有美丽的姑娘,有黄昏的夕阳。浪漫和自由是主旋律,诗词在交谈与欢笑中随处飘散,歌声呢,则像泛起的涟漪,荡漾在静静的小湖里。


耳机里的音乐交替播放着,老狼、Bob Dylan、郑钧、The Beatles…他沉浸在初来乍到的欢喜当中,构想着有关未来的一切,美好的或是悲伤的。那时,他流连在茨威格的文字里,为《人类群星闪耀时》所着迷;除此之外,他也读叶芝的诗,试图触碰那些柔软而真挚的情绪。那时,他将一腔热血倾注在音乐和体育之上,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他们给他带来了能量,让他在歌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看到他参加各种音乐比赛获得的耀眼成绩,我不禁抛出了“有没有感觉过疲累”这样现实的问题,但是呼斯勒的回答却让我感到,原来热爱的力量真的能克服万般艰辛,因为怀揣着纯粹热情的人们不仅向往结果,更享受过程。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日子意味着繁忙、奔波和巨大的负担,然而对我而言,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生命和自我的追求。不刻意设定结果的预期,压力就几乎不存在了。况且,那些时光能够和朋友们一同度过,这样细碎的幸福就足以让我感激了。”匆匆的人世间,常有的是步履不停,他的舒适惬意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兀自生长着,渴望变作一棵与众不同的树,挑战着磨人的平庸与碌碌。我想,他带走的是 “躁动的希望”,留下的是满足与等待。


在学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呼斯勒发现,大学似乎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个模样。大一结束时,“盲目”和“迷失”是他感受最深的两个词。“事务与事务之间好像没有给你留足喘息的空间,绩点、实习…每个人都像流转在同一条加工线上,谁快谁就赢了。” 90年代的大学生活给他建筑了理想的城堡——大家弹琴唱歌,写诗写歌,谈天说地,还投身于各种体育运动。于是,他也一心扎进自己的爱好里,满心热爱地去干自己享受的事。但是这种罗曼蒂克最终被打破了,由于缺乏平衡学习与爱好的经验,呼斯勒的成绩刚开始并不那么耀眼,并且时间安排上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这让他感到了现实与憧憬的落差。好在大一时有位学长的讲话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他给我推荐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说‘诗歌、音乐和文学是一生的朋友,好的艺术和文学需要你在现实中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接触更大的世界’,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后来的呼斯勒也慢慢摸清生活的规律,开始深入思考所谓“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按比重来划分不同类型。这样,他在两者之间的处理更加游刃有余,学习生活也开始走上正轨。



如今的呼斯勒和以前一样热爱音乐,但心性上更加成熟,对于艺术的态度也变得更加严谨了。对于是否发表歌曲这个问题,他非常认真地回答道:“我不是一个音乐人,我天赋有限,但音乐也好,艺术也好,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浮躁。音乐是做给自己的,是表达自我情感的,绝对不能欺骗自己。我之前创作过的一些音乐是浮躁的,而现在是一个需要好好沉淀的时期。等到特别满意的时候到了,我才会考虑其他事情。”他还说,音乐是最没有目的性的,它需要随心而动,欺骗了音乐无异于是在欺骗自己。


尼采曾经讲过:没有音乐,生命便没有价值。还好,呼斯勒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心思澄澈的少年是被音乐偏爱的,他也的确像家乡的民歌《牧歌》里所唱的一样,如辽阔自由的草原,将勇敢、淳朴、赤纯而博大宽广的爱充斥于心间。



追寻更远的远方

I want to reach out and touch the flame

           ——《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


大一、大二的两年,呼斯勒并没有在学习上做出过多规划,更多的是随着大流,在探索前方的路上走走停停。然而,他相信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存在着,那会指引他去到心之所向。他说:“命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就藏在你的性格里”。2019年冬天,一场美国访学旅程里,他去到了哈佛、MIT、哥大、宾大等世界名校。在那,校园里自由浪漫的气息、闲适的街道,图书馆里充满的神圣感;体育场上,学生们挥洒汗水,而音乐厅里,一部部恢弘史诗久久回响。充满人文主义的芬芳气息彻底将他俘获了,他第一次萌生了留学的想法:“那个时候就觉得,如果没有机会在那样的环境里读几年书,人生一定会留下遗憾的。”



回学校后,他着手准备留学相关事宜。然而不久,新冠疫情迅速席卷全球,国外院校申请难度也增加了不少。这场疫情让很多准备留学的同学不得不改变原计划,但是呼斯勒说,疫情对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家人对于他出国的决定非常支持,最担心的安全问题现在也因为疫苗的陆续接种变得不那么棘手。反而他一直担心因为下定决心的时间太晚,准备的不充分会让申请的结果不如人意。好在结局圆满,最终,他收到了众多世界名校的offer。权衡之下,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那是自己在面试环节发挥优越而收到的意外惊喜。


对于哥伦比亚大学坐落的城市——纽约,呼斯勒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心驰神往,他认为纽约浮躁又喧闹,不是很适合潜心读书。但是哥大的各种资源深深吸引了他,这种引力与斥力相中和后,抵消了他的犹豫。哥大的平台非常高,在那他能接触到优秀的教授和同学;除此之外,哥大的课程设置十分人性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喜欢的老师,还有机会跨院给其他老师当研究助理;对于双学位,哥大也是支持的。呼斯勒认为,这些模式能够给他的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他探索更多内在的潜能。最后,面对即将开启的留学生活,他希望自己毋忘来路、坚守初心,即使被五彩斑斓的灯束所照射,也不要迷失自己,失掉独有的光。



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Salut d'amour op. 12

回顾过去的四年,他感谢生命里的一切遇见,也感谢跌跌撞撞却不放弃成长的自己。于他而言,四年太过宝贵,应该好好地用来学习知识、认识自我,去在书本中探索大千世界。对于实习,他认为似乎并不是非做不可,为了实习而实习更是没有必要。但是,呼斯勒也强调,如果遇到自己喜欢或是珍视的实习机会还是应该及时把握,他看到同院的一些同学去了联合国、发改委等机构实习,最终收获良多,从而产生了感触。“假如这次经历能让你拥有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拓宽了解社会的视野,那么它就是值得去做的。”


采访最后,呼斯勒坦言,他向来是没有什么特别远大规划的人,短期计划对他来说更加实际。不过他心里始终有一个终极目标:寻找生命的意义。因为容易满足,他不太会产生纠结的情绪,所以幸福感常常填满了他的生活。他喜爱这样的状态——放下大脑中计算出来的得失,没有任何功利性地去做一件事。就像他从来没有要求通过音乐获取什么报酬或者利益,然而,他却通过音乐认识了很多一生之友,他们和他一样,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开放、包容、博识、广智。与他们在一起,就是他人生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日光下漫步,他学会拥抱世界,学会善待自己,学会爱。


对未来的生活,他不太想做出过于宏大的假设,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度日,享受确幸,探寻最终的意义。讲到心愿,他对自己提出了期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上的人们都过得更加幸福。



后记——《那些花儿》

 “我降临于此,不知生死,只知追逐一只看不见的鸟。而光会找到我,照耀我;山河湖泊将汇入我,滋养我;当我落坠的时候,黑夜也将搂我入怀,将遗失的一切编织成枕,返还给我。”对呼斯勒学长的第一印象大抵是有点不善言辞,他闪光的履历让我对他不禁带上了三分敬佩,三分崇拜,四分向往。讲话小心翼翼,但是他非常温暖平和,像一块光滑的玉石,散发莹润的光泽。我想是音乐细细打磨了他的品性,让他耀眼却不刺眼;是在国关的求学经历,让他广博而不单薄。也许这就是院长一直在讲的“国关气质”吧,爱国关天下,不过如此。最后,祝福学长在哥大求学顺利,追寻更远的远方!也希望国关学子也能找到自己的心之神往,追逐自己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