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系

熊光清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政治学系 » 熊光清 »

熊光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培育计划。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86.9-1990.6,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生,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1.9-2004.8,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4.9-2007.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网络政治。

 

讲授课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本科生);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本科生);

中国政府与政治专题研究(硕士生);

中外政治前沿问题(硕士生)。

 

主要著作

《大国气质——中国强盛的战略选择》(熊光清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年版。

《流动人口权利救济问题研究》(熊光清、喻少如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熊光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李景治、熊光清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蒲国良、熊光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11年,本书英文版由克努特国际出版集团在伦敦和柏林翻译发行,土耳其文版由卡尔卡登出版公司在伊斯坦布尔翻译发行。这两本书分别为:

Global Revival of Left and Socialism Versus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Share, Written by Pu Guoliang and XiongGuangqing, Translated by Guo Hui, Berlin, Germany; London, England-U.K.: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

KüresellesmeSürecindeKapitalizmveSosyalizmDünyaSoluveCin’inKonumu, Yazar: Pu Guoliang-XiongGuangqing, Ceviri: Pinar Uygun-Deniz Kizicec, Istanbul: KalkedonYayincilik, 2011.

 

主要教材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李景治、蒲国良主编,主要撰稿者,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公务员九大能力建设培训教程》(熊光清主编,上、下册),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公务员手册》(洪毅主编,上、下册,主要撰稿者),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李景治、蒲国良主编,主要撰稿者,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修订版、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4年版。

《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学习读本》(本书编写组,主要撰稿者)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公务员9种通用能力简明培训教程》(本书编写组,主要撰稿者,公务员培训教材)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论文(发表论文100余篇,以下所列论文未说明者均为独立作者)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一种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第一作者),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多中心协同治理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社区治理经验为例》(第一作者),载《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5期。

《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革:中国的问题与出路》,载《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2期转载。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特征及影响》,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3期。

《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分析》,载《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9期。

《政治效能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进展》,载《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话语民主的新发展》,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限制战争:格劳秀斯主权理论新解》,载《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9期。

《网络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3期。

《中国的网络监督与腐败治理——基于公民参与的角度》,载《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完善流动人口多元化权利救济体系》,载《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期。

《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回顾、反思与启示》,载《党政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流动人口权利救济选择倾向的实证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载《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政治改革路径再探讨》,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中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制度环境及其改进路径》,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逻辑——基于过程分析的视角》,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网络“扒粪运动”:一种新型社会监督力量的兴起》,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2期。

《从辅助原则看个人、社会、国家、超国家之间的关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载《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必须取消带有社会歧视含义的“农民工”称谓》,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制度设定、话语建构与社会合意——对“农民工”概念的解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转载。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载《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载《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话语民主的视角》,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历史的审视》,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1期。

《党代表任期制: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红旗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收录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光辉的历程辉煌的成就——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体系变革的影响》,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流动人口的增长态势、权利特征与权利救济》,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数字鸿沟问题:现状、成因和影响》,载《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

《詹姆斯·扬克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述评》,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原因探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政治排斥:一种新的分析范式》,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1期。

《关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的调查分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的削弱》,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研究报告

教育部《专家建议》,2018-5-3。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主要国家领导人。

教育部《专家建议》,2017-5-3。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主要国家领导人。

《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几点建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2014-2-24。报送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

《继续赢取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调研》,2012-11-29。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主要国家领导人。

《外来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2008-12-30。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主要国家领导人。

 

主持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研究”(项目号:16AZZ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突发性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及应对策略”(项目号:14YJA810009,在研)。

北京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北京市互联网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项目号:13KDA032,在研)。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实证研究”(项目号:11BZZ007,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流动人口权利救济问题研究”(项目号:10YJA810031,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研究”(项目号:10JDJNJD048,已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