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成果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三年建设成就概要 (2006.1–2009.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三年建设成就概要

(2006.1–2009.12)

 

  2006年1月,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并设置了国际政治学系,学院一开始就把国际政治专业建设列为重点工作。2007年9月,国际政治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三届。在过去的三年中,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兄弟院系的无私配合,通过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国际政治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等4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培养,国际政治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精干、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师资队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伊始,学院领导就遵循“人才兴院”的发展思路,根据国际政治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大力引进国际政治和政治学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三年累计引进12人,他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国际问题研究重镇。今天,这一战略已经见到明显成效。目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政治系和政治学系已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教师人数达17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7人有在海外学习一年以上的经历,13人拥有博士学位,博士化率超过75%,另有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已经确定在2009年底前引进教授两人,即: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导师陶庆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王传剑教授。可以说,这支队伍已无异议地成为北京高校国际政治学领域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水平强的非常突出和引人瞩目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院还特别注重利用校外专家学者的力量弥补我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增加我院教学科研实力。我校聘请了前驻法大使兼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先生、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秦亚青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Jerald McBeath教授、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国际政治系的兼职教授。他们丰富的外交经历、深厚的学术修养都对我校国际政治学系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国际政治学系师资队伍建设注入的活力。

  三年来,学院不但重引进,更重培养锻炼和使用,学校也非常重视对我院优秀骨干老师的培养。在新引进的博士中,有三人已走上学系主任的工作岗位,其他新进教师在学院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院一直鼓励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攻读博士学位,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教师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2008年,王波博士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熊李力博士到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从事了半年的访问研究。同时,学校也增加对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骨干老师培养的力度。2009年3月,我院戴长征教授被推选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熊光清博士被推选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师资队伍建设学术骨干,并获得了到海外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工作

  学院非常重视国际政治本科生教学教育工作。三年来,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招生规模逐步扩大。2007年共招收本科生40人(含留学生);2008年扩招10人,达到52人(含留学生);2009年招收国内本科生40名,留学生12名。目前,学院三个年级共有本科生和留学生142人,其中国内学生109人,留学生33人。经过三年努力,国际政治本科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荣誉学士和国际交换生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学生培养展现出喜人局面,国际政治本科生培养质量优良,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荣誉。

  国际政治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体系建设成就显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三年来,国际政治本科生(含留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逐步完善,已适应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国际政治人才的要求。国际政治本科生主要课程包括: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工作实务、世界经济、美国政治与经济、欧盟政治与经济、日本与东亚政治经济、俄罗斯政治与经济、国际法、比较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为了实现预期培养目标,学院打破常规,为学生专门配备了5名英语水平高、懂专业、负责任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外语辅导,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水平。同时,为留学生开设时事汉语、汉语速成等汉语补习课,促进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此外,学院还经过多方联系和努力,与中国机械建设总公司、中国海洋航空集团总公司、中国电工机械集团总公司、中航油北京分公司等四家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际政治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进展迅速。“国际政治经济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政治学”已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国际政治学”已获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同时,英语教学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美国政治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外交学”、“外交工作实务”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并注重利用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目前,“国际政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培养方案比较分析”和“国际政治荣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校级教学试验研究立项,并正在开展研究工作。

  国际政治荣誉学士培养和国际交换生项目也获得了可喜进展。目前,国际政治荣誉学士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开设了“现代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大国外交与中国战略”、“全球治理与国家安全”等五门荣誉课程,并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国际政治学荣誉学士。我院学生的国际交换已经被纳入学校的有关活动计划,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美国丹佛大学签定了初步学术交流协议,内容包括互派学者从事合作研究、交换学生、建立夏令营等。国际政治专业2007级两名本科生已经为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录取为交换生,目前已经前往该校学习,将在2010年初完成在该校的学习任务。

  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获得可喜成绩,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三年来,国际政治本科生已经获得4项市级奖励,9项校级奖励;两项市级科研项目,9项校级科研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11月公布的“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获批项目中,我院2007级本科生申报的两个项目均获得批准;在2009年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11项作品获奖,其中3项为我院学生获得。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表现优异,为学校和学院获得了不少荣誉。

三、科研工作

  三年来,国际政治和政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科研立项获得突破性进展,论文著作发表和出版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青年学者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科研立项获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至2008年间,戴长征教授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从而实现了我院纵向科研课题立项的重大突破。学院其他教师在科研立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熊光清、李小圣、熊李力、王波、李海英等博士先后获得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为本院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政治与政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使学术研究方向出现了一定的聚集,为形成学术研究的合力创造了条件。

  论文著作发表和出版数量呈现增长态势,科研成果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07年至2009年间,国际政治系和政治学系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有大量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且出版学术专著13部,不少学术专著获得了学界好评。以戴长征教授、王志民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国内学术界有着较大影响,优秀的教学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产出为国际政治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青年学者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以熊光清、王晓梅、李小圣、王波、熊李力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正在快速成长。熊光清博士在中国流动人口政治排斥问题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中国报道》和《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书评,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晓梅在全球治理与国家安全领域、李小圣在欧洲一体化研究领域、王波在美国能源政策研究领域、熊李力在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领域都有较好的基础,发表或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和著作,展现了良好的研究潜质。其他教师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新和更进一步的研究,为我校国际政治学科研水平的提升积聚了实力。

  在此基础上,学院已经在国际移民和国家安全研究领域、国际能源与环境问题研究领域、经济外交与经济安全研究领域、软实力与国家战略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发展与制度创新等5个研究领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些领域已经成为带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基点,并有望在近年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学术交流

  建院三年来,我院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断融入学界主流。

  三年来,举办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在全校产生了重大影响。借助各种论坛和讲座,学院累计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30多人次来校讲学,所讲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2007至2008年,我院频繁与国际交流处、学校团委合作,发动学院团学联的力量,开辟了“国际风云高端论坛”等系列讲座,聘请了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赵穗生教授、美国霍布金斯大学Daniel Guttman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史天健教授、北京大学李义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等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他们俯瞰国际风云,纵论天下大势,在学校产生了重大影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2009年,为了扩大对外交流、引进校外资源、推动学科建设,经过多方努力,我院聘请了多名兼职教授,他们先后到校开展学术交流,使我院师生受益匪浅。除此之外,我院还邀请了诸如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乔治亚大学教授John W. Garver、美国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孟吉瑞教授、纽约大学社会学家梁浩翰教授等一大批中外知名学者到校讲学,推动了我院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三年来,我院师生参加了大量中外学术会议,拓展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学术交流。我院教师参加了不少国内外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提交会议论文、发表主题报告、主持小组研讨等学术活动,扩大了我院的学科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并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戴长征教授多次参加国外重要学术会议,熊李力博士在德国多次与中外学者和政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探讨与交流,王波博士在美国多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院国际政治专业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另外,我院还积极承接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外交外事、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形势分析、对策咨询、人才培训等任务,不断提升学院在这些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校国际政治学科的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学科、展开对外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不少专家学者非常看好我校国际政治学科发展的态势,并非常期望我校组建一所高水平的国际关系学院,为中国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