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首届“国际能源与环境治理”惠园论坛成功举办


(通讯员:梁怀新、李孝天)2021年12月3日,首届“国际能源与环境治理”惠园论坛通过线上视频会议方式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承办。


本次论坛围绕“‘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这一核心议题,由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线研讨,论坛分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治理两个部分进行。



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合作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王波主持。王波教授简要介绍了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此次论坛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交流学术思想和推进未来合作的平台。


第一单元主题发言由王波教授主持,该单元主题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瑞彬对“中美气候合作新趋势及前景”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近期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一个亮点。然而,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关系,究竟是以合作为基调还是以竞争为基调,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可以将其称为竞争合作关系。在关注中美气候合作关系中的新发展、新突破的同时,双边关系中的竞争性也不容忽视。中美气候合作脱离不了中美关系的大框架。美国推行气候驱动战略、开展气候问题穿梭外交、重返《巴黎协定》等行为,旨在回归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重新强调自身领导地位。同时,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加竞争的策略,通过气候合围、多管齐下、两手并重等方式,不断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承担更多义务。当然,美国相关策略的落实面临制约,主要包括领导力尚未恢复、国内气候立法没有实质性突破、部分盟友(尤其是欧盟)不愿与美国捆绑或完全跟随等方面。就当前情况来看,中美气候合作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积极培育和引导中美气候合作,有利于改善中美双边关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能源与低碳经济学系副系主任、中国国际低碳研究所所长助理董康银围绕“‘双碳’目标下大国气候博弈”展开讨论。他认为,全球气候治理引发大国气候博弈竞争,而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气候治理体制决定了各国未来的地位和国际秩序。大国气候博弈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矛盾之一。其中,中美气候博弈主要涉及全球治理中制度性权力如何再分配等;中欧气候博弈主要涉及理念政策的差异以及双方经济实力的竞争等;欧美气候博弈主要源于双方发展程度的差异。未来大国气候博弈的演进方向主要有三:其一,“碳中和”的牵制使得气候博弈变得更加激烈;其二,数字经济可能成为中国在气候博弈上的破局点;其三,警惕“碳边界调解机制”可能被相关国家利用,成为制约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工具。同时,不应忽视大国气候博弈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为此,中国可采取优化贸易结构、推行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制度、提高出口退税率、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等应对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禹湘“中国工业达峰的前景展望”进行发言。她认为,全球“碳中和”共识意味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以及一个新发展时代的开启。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主战场,然而,中国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仍有待优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当然,中国“十三五”工业应对气候变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碳排放强度均在持续下降。不仅如此,在工业碳达峰行动方面,中国还继续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碳和推行绿色制造,以期实现工业深度减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梅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她认为,全球正经历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挑战,已经威胁众多国家的安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主要以《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为基础。其中,《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承认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存在,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总体上比较笼统,更多只是形成政治共识,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巴黎协定》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变得更加灵活。不同时期,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有所不同:从1991年到2006年,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77国集团”共同推进《联合国框架公约》,维护自身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坚决反对发达国家的不合理要求;从2007年到2011年,尽管中国面临更大压力,且与欧盟出现分歧,但中国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确保全球气候治理在正常框架下运行;2012年以来,以中国推动《巴黎协定》签署为转折,中国开始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当然,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国内产业结构仍待优化、西方国家对中国减排方面施压等。面对西方的压力,中国的议程设置能力、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合作与发展学院讲师胡聪以“绿色‘一带一路’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动能”为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大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排放、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很难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证证据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提高参与国能源效率,可降低参与国碳排放强度。同时,与中国开展双边贸易有利于缩小“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碳排放差距,从而实现碳平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魏玲对本部分专家的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魏玲教授认为进一步探讨双碳目标下的全球气候治理十分关键。首先,从总体上来讲,当我们在探讨全球治理的时候,有一个多元行为体的基本分析框架。全球气候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发展权和话语权的竞争。现阶段,无论全球环境治理还是气候变化治理,基本上是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来主导的。同时,在规则领域,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原则,也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现阶段双碳目标的提出更多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那么未来在讨论技术规则和公平性原则的时候,需要去找到这些不同原则、不同规则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点是关于发展权的问题,甚至对于最不发达国家,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发展权,可能还涉及到一个生存权问题。



第二部分主题发言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扬主持,本单元的主题是:“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治理。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昕蕾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清洁能源治理及中国的变革性角色”这一主题。李昕蕾教授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中,清洁能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绿色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李昕蕾教授全面梳理了全球清洁能源治理的历史,着重论述了碳中和目标对全球能源治理秩序的重构,并基于此探索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治理中的变革性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级经济师王海燕论述了“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前景与不确定性”这一问题。王海燕研究员认为,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的能源结构必然发生极大的变化,未来目标在于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此背景下天然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也会受到供应链稳定、运输成本、可再生能源冲击等因素影响,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王海燕研究员认为,未来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和天然气能源的搭配使用,将有效提升国家能源总体供应安全,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林益楷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前景。林益楷研究员认为,双碳目标对于油气行业的深层次影响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对中国的整个能源系统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二是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要处理好低碳发展跟保障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三是中国的油气企业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也能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程春华老师就“北溪-2项目中的俄美欧能源博弈”进行了剖析。程春华老师从北溪-2项目发展背景、费希尔项目的赫希曼效应、俄美欧三方博弈,以及北溪项目的挑战与前景等四个层次进行了阐释,认为俄美欧三方的博弈贯穿于北溪-2项目发展的始终,是其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在动因。特别是新欧洲国家把对俄罗斯能源依赖视为包袱,在外交立场上试图联美制俄,但却呈现出了负的破解效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合作与发展学院翟大宇老师阐释了“拜登气候新政背景下中美气候合作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这一问题。翟大宇老师认为,拜登政府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内政外交的核心议题,这为中美扩大气候合作带来了机遇,气候合作可能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突破口。但拜登的积极气候政策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进入“后拜登”时期后,受美国国内政治影响,美国气候政策变化是“钟摆效应”更强还是“棘轮效应”更强难以判断。中国在中美合作中应该保持大国定力和战略灵活性,按照自身的既定目标与美国展开合作,合理应对美国可能的“出题目”,同时也不要被美国“带节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冯峰对本部分专家的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冯峰老师特别指出从人类历史来看,动力始终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偷来火种等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野蛮和文明的一个分水岭,所以能源是特别重要的。到了近现代以来,我们可以看到谁掌握了更高效地利用能源的技术,谁就拥有了国力。因此,能源治理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事实上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我们生存的世界更加的美好。



论坛上,各位专家发言热烈,会议比原定议程延长了近一个小时,专家们依然意犹未尽。王波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评议。王波教授指出,本届“国际能源与环境治理”惠园论坛围绕“国际能源与环境治理”这一核心议题,邀请到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现了会议的预期目标。现阶段,“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气候与能源治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学界需要重点专注的核心问题,未来也希望相关专家学者继续就这一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化,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气候与能源治理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