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系列报道之九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系列报道之九

 

——“展现家乡风貌,感受科学发展”活动深入开展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校党委于近日下发文件要求全校认真学习领会,将各项工作部署统一到十七大精神实质上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在学院部署安排下,认真研读十七大报告和党章,结合自身思想实际,热烈研讨,仔细揣摩。结合大一新生特点,我们发起“展现家乡风貌,感受科学发展”活动,近期将陆续报道活动成果。

 

东部沿海篇

 

广东:《十项民心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省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存在不少困难。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指示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全省人民无饥寒,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它把全局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工程中的每一项,都细化为若干条目,甚至细化为具体年限内应该或者必须达到的具体数字,并明确了负责制定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的单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创新了新时期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方式方法,为解决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必将对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全民安居工程:至2005年底,全民安居工程共落实安居房66844户,其中农村安居工程52283户,安置海上"连家船"特困渔民上岸870户,解决城镇住房特困户13691户。

 

   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到2005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4832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843万人。2005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101.4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其中"4050"人员3.5万人。2005年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5.4万人,培训后再就业率达60%。

 

   农民减负增收工程:2004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人均年负担减少到6.77元,减负率达93%。2005年起全省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55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减轻负担106.93元。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实际增长4.5%。

 

   教育扶贫工程:从2005年秋季起,在1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开展免杂费义务教育试点。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基础上给予生活补助,全省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达103万人。第一届智力扶贫招生的5000名技工学校毕业生已经全部推荐就业。至2005年9月底,3.98万学生实际获得国家助学贷款3.62亿元,省财政支付贴息资金共1468.35万元。

 

   济困助残工程:2005年,全省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65.2万户、171.9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全年共发放低保救助金7.37亿元、医疗救助金8514万元,救助99.46万人(次)。至2005年底,全省已保"五保"对象23.9万人,人年均供养标准1929元。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近90%,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160多所,2005年培训残疾人及其家属2000多人,全省残疾人分散就业新增1000名。

 

   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程:"十五"期间,累计对82万户用人单位开展劳动保障年审,对68万户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办理拖欠克扣工资案件8.8万宗,为517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等待遇36亿元。全部清还各地已查明的2003年底前拖欠的建筑农民工工资11.13亿元,清欠比例达到100%。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9.27万宗,涉及劳动者73.07万人,涉案标的60.69亿元,结案率达95%。

 

   全民安康工程:加强了15个经济欠发达市200所中心卫生院和660所一般(薄弱)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建设。全省社区卫生机构达1309间。120个有农村的县(市、区)基本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中77个实行县级统筹,占66%。全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546万人,覆盖率为50.5%。2005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人数为78.2万人,补偿金额10.9亿元。

 

   治污保洁工程:到2005年底,全省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79座,日处理能力633万吨,居全国第一。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45%。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焚烧厂26座,日处理能力2.5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

 

   农村饮水工程:截至2006年春节,列入"解决农村180万人饮水困难"规划的955宗工程已全部开工,其中已完工942宗,占总体解困任务的98.64%,受益解困人数173.33万人;在建13宗,计划受益解困人数7.53万人。

 

   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列入实施范围的290宗工程项目已完工14宗,171宗已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44宗完成初步设计,正在进行招投标;15宗完成立项;46宗正在做可行性研究;累计完成投资130.17亿元。北江大堤、珠三角五大堤围和其他重点江海堤围的除险加固达标工程进展顺利,至2005年底共加固一、二级堤围1412公里,新增水库库容8.36亿立方米。

 

   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在全省全面实施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十项民心工程》是广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讲话精神的一个重大决策和实际行动,对于代表和维护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对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福建:服务海峡西岸电力公司文明创建再发力

 

   5月10日,福建省电力公司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动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公司系统全体动员、全程部署、全面落实,认真贯彻省文明委关于做好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实现省公司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目标,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服务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福建省公司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下大力气狠抓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公司先后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党风廉政建设连续六年获得国网公司优秀单位,行风建设实现了“四连冠”,党建工作连续三届六年获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在连续三届名列前茅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全省第四届创建文明行业的36个公共服务行业中,获得初评总分第一名。公司86%所属单位荣获“省第八届文明单位”,有18个县(市)级供电企业也进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

 

  福建省公司在肯定的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创建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安全生产压力增大、队伍素质面临考验的严峻形势,决定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期必成,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公司“三个文明”建设水平。具体措施有:一是抓好安全生产,确保电网迎峰度夏。切实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重大举措,针对突发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提前防范,周密部署,靠前指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早做部署,倒排进度,狠抓落实,确保迎峰度夏输变电建设项目务期必成,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坚持统一调度、科学调度,做好电力供需平衡,合理调整运行方式,严格执行政府批准的有序用电方案,加强电力需求侧的管理,千方百计确保居民生活、重要客户用电,努力做到限电不拉路。二是重视行风建设,扎实推进4月8日启动的“海峡西岸·真诚电力”优质服务系列活动,认真落实国网公司提出的“三个十条”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供电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CS”客户满意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农电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全面提高行风建设水平。三是动员广大党员在文明建设中当先锋走前头。为配合公司系统即将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公司党组决定从5月份起开展以“海峡西岸·真诚电力——共产党员当先锋走前头”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公司系统进一步掀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共产党员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迎峰度夏、优质服务、急难险重任务、营造和谐共进环境等六个方面当先锋走前头。四是全面推进和谐共进企业文化建设。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系统考虑,整体联动,体现“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发展氛围。下半年组织一次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交流展示会。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加大内质外形建设力度,以“三抓一创”为重点,不断提高“五方面素质”,塑造“五方面形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的正面宣传教育,教育引导职工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贡献聪明才智。五是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重点抓好办公、生产、生活区域的环境建设,不断美化、绿化、净化、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人文和谐,形成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安全环保的生产环境及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浙江:民生工程促和谐

 

   浙江温州市全力实施以“一房、一堤、一路、一环、一网”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民生工程,以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市民的衣食住行建设,“五个一”工程是指关系温州市民切身利益的五大民生建设项目:沿江防洪堤建设工程、拆迁安置房建设工程、瓯海大道建设工程、地下排污管网建设工程、市区东片道路建设工程。温州一立交桥,随着工程实施,温州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人民从中得到切身的实惠。

 

  

 

   江苏:现在商机处处,台商前来投资充满希望

 

  2000年起台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重新出现大幅增长势头,再度超过广东省,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多的地区,尤其是2001年以后台商对上海与江苏省的投资金额超过对大陆投资金额的一半以上。

 

   目前江苏已批准的台商投资项目近万个,协议台资二百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超一百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额占江苏实际利用外资的五分之一以上。台湾岛内的百强企业已经有一半以上来江苏投资,而且经营情况良好;在项目上,一千万美元大项目占一半;一九九九年下半年以来,该省新投资的项目中,IT企业均占当年台资投资总额的一半。现在,有一半以上江苏台资企业已经进入了盈利期。

 

   分析台商何以对江苏如此感兴趣,除了市场因素外,投资的综合成本,构成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料、运输、效率、环境四方面,对台商而言,在江苏投资正是具备了上述方面的优势。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开放地带,沿长江开发地带,以及连接东西部的陇海铁路线东边起点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现在上海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枢纽地位,而江苏又紧邻上海。台商在江苏投资以IT产业为代表的项目,并借助上海面向全世界出口,完全符合二百公里以内的IT生产供货圈。而且江苏产业优势,在于两头在外,本身制造业很发达,台商在江苏办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如纺织、轻工、机械等。

 

   江苏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劳动力具有高素质、低成本的特点,科技开发能力比较强。台商在江苏投资,可以就地进行科技开发,最近已陆续有台资来这里办软件公司。

 

   近几年来江苏各地逐渐培养出了亲商、富商、安商的意识。为台资服务是“优质、高效、低成本、全天候”,在服务形态上是全程服务,一个项目从建设,到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台商子女教育、企业纠纷的调解等,江苏方面都努力作到全过程的服务跟踪。?

 

   下一步,江苏经济的发展对于台湾岛内工商界有许多机会: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增长,已经催生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结构的步伐加快,改革不断深化,如江苏是全国粮食供给的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造就了台湾的兰花在这里大量培育,南京市面上的兰花价格也因此下降;江苏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给台湾的工商界提供了多种投资组合的机会;两岸先后加入WTO,大陆全方位开放,为台湾商人提供了很多商机。

 

   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已累计批准设立台资农业企业超过1000家,投资总额达68.14亿元人民币。 据江苏省农林厅统计,2006年江苏与台湾间的农产品贸易额达到4.45亿元,同比增长23%。进口农产品主要有羽毛羽绒、木薯淀粉、调味品、改性淀粉等,出口产品则主要是猪鬃、紫菜、瓜子等。 

 

   台湾大批农业、食品企业纷纷涉足江苏农业开发,涉及种养业、食品饮料制造、休闲观光、环保型农业等众多领域。统一、顶新、旺旺、波力、摩卡等一批知名台企在江苏的农业投资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回报,带动了更多的台商关注江苏农业。

 

   江苏期望苏台经济合作,能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深化两地合作,既有利于江苏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台湾企业的发展提供充满希望的机会。 

 

   目前,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通,上述六市的台资项目数约占江苏省的80%,协议台资金额约占全省的94%,而在这六市中尤以苏州为甚。苏州一地的台资项目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协议台资金额、实际利用金额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到目前为止,在苏州投资的八千多家外资企业中,3,200家是台资企业,其中80%处于赢利或持平状态。台商在苏州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已超过70个,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17个。仅2002年上半年,苏州新增台资企业四百多家,合同金额25亿美元。台湾企业在苏州的投资额高达145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投资总额的1/5。今年这个数字又有新增长,最新统计结果为苏州已经累计台商投资达170亿美元。

 

  天津:开发区力争全国第一

 

   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为率先基本建成对外开放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和宜居的生态新城区而努力。目前,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

 

   天津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历经20多年建设,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开发区之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天津开发区始终视环境为生命,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中,每年投入环境建设的资金超过GDP的2%,陆续建设了天津市污水处理厂、电镀废水处理中心、新水源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系列环保基础设施。

 

   紧紧围绕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天津开发区合理布置项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项目招商中,天津开发区注重循环经济产业的引进,引导企业之间的衔接,形成相互依附的产业链,使工业废弃物内在地消化在企业生产循环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工业垃圾的排放,减少污染的产生,形成“闭路环绕”的工业共生平台。

 

   在区域环境管理工作中,天津开发区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管理工具。2001年,天津开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1到2002年,完成“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项目。200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天津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批准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当前,天津开发区正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区域的清洁生产,需要在全区域范围内减少资源消耗,对产生的废物能够通过在区内再生利用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

 

   在未来的规划蓝图中,天津开发区今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积极引导,初步构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区域共生网络,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形成规模化、高技术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和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削减污染物的排放,使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按照有关规划,通过10到15年左右的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被建设成为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为特征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为使之成为我国北方的加工制造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现代化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提供生态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