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2022年全国法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之政治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21217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处、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时代之问与中国之治:新形势下的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建设”全国法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在线上举办,由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政治学分论坛暨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治理、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于当日下午顺利举办。

在上午的主论坛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政治学部部长戴长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教授受邀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戴长征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百年变局下的中美关系:演变历程、现实经验与未来方向》。戴长征教授指出,美国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的多面国家,近年来呈现出从政治宽容走向不包容、从自信走向自我怀疑、从认同走向撕裂、从自由主义走向保护主义、从全面扩张走向局部收缩、从全面控制走向重点盯防、从超级领导力走向相对领导力的变化趋势,对其演变逻辑的把握有助于研判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和美国都是能对未来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世界大变局中最关键的变局是由中美两国之变和两国关系之变引起的,以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代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超越了传统国际政治思维,正在感召、影响和塑造国际格局。历史在我,要正确利用和运用“法、术、势”,善于创造形势和局面,也要认识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及斗争较量的长期性,坚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

1.png

(戴长征教授作主题报告)

李俊清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民族与国家的聚散离合》。李俊清教授指出,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二战后发生的许多国际国内冲突都由民族矛盾引发或与民族矛盾相关联,人类为此经历了种族屠杀、强制隔离、暴力驱逐、族群歧视等种种悲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中国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实行独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新时期,仍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还包括公民的文化身份识别问题、族群的群体性权力问题、民族身份和民族边界的演变问题等。

2.png

(李俊清教授作主题报告)

在下午的政治学分论坛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政治学部部长戴长征教授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勉励各位博士后进一步深化和凝练自己的研究,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成长,在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治理、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相关话题上贡献真知灼见。

3.png

(参会嘉宾线上合影)

分论坛第一单元主题为“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朱欣阐述了身份政治的差异政治面向和承认政治面向,以及身份政治演进中面临的困境,指出福山的身份政治理论强调了建构“我们人民”的重要性,但未能为经济上的平等主义提供强有力的道德辩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张旭从古典政体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政体腐化与政治衰败的关系,并指出对于当今西方世界部分国家而言,能否使政体结构层面的建设与人们的普遍精神相契合,是其能否维持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关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常成基于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历时性考察,发现促进特定政策目标的底线控制逻辑容易限制其他政策目标的建构,进而导致公共政策的效能逐步衰退,科学的容错机制和一定的自主空间对于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黄种滨聚焦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区域层面分布的异质性,基于微博数据的定量研究,证明在全球化削弱国家认同的背景下,包括汲取能力、再分配能力、信息能力在内的国家能力是增强中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霍伟岸教授和叶静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4.pngbd8554bb9513cd838f0bcac1ea9ff55.png

(霍伟岸教授、叶静教授点评发言)

分论坛第二单元主题为“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武香君指出,拜登政府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对美国的东南亚政策进行了有限调整,激活既有双边伙伴关系,拓展与东南亚地区合作的维度,但其政策宣示与实际执行之间仍存在偏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张敬芳归纳了国内学界关于朝核问题中美国因素的主流观点,并围绕朝鲜安全关切的合理性、规制美朝行为的机制保障、韩国对美韩同盟的过度依赖等问题,进行了了政策性思考。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文晶从大国竞争、地区分化、历史和宗教矛盾、国家领导力等角度出发,剖析了中东地区合作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探讨了中国在中东地区所扮演的政治、经济和安全角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陶永燚对承认的重要性进行了学理讨论,认为承认是行为体的主体性所在,属于基本的心理需求,争取承认的斗争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变的一种根本动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杨溪概括了数字时代网络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在加强立法授权、动员社会参与、发动网络攻击等方面提炼了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的国际经验,并就其未来治理前景提供了前瞻性研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志永教授和陈翔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5.png798c74adef8b0440298c122cdb34643.png

(李志永教授、陈翔副教授点评发言)

分论坛第三单元主题为“经济和发展领域的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刘丽娜聚焦欧盟扩大问题的相关话语,突破基于行为体和制度的既有话语研究,分析了话语之间的互动网络和联结形态,发现欧盟扩大话题的积极话语、消极话语和中立话语逐渐由喧哗嘈杂的状态变为聚类极化的状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黄郑亮认为,中欧数字经济合作展现出供应—需求的相互依赖、要素禀赋的优势互补、产业生态的相互嵌入等特点,但在欧盟对华战略认知调整倾向负面化的背景下,合作可能面临供应链泛安全化等一系列困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李云礼分析了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南太平洋岛国在安全、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进展和现实困境,并探讨了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政策思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博士后杨博文指出,美国拜登政府积极的气候政策将重塑气候治理多边主义格局,同时也为中美气候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中国可在推动气候治理共商合作多边主义模式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宏禹教授和管传靖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6.pngf3242d53b9a03147c24f569e97f3fdb.png

(王宏禹教授、管传靖副教授点评发言)

在会议闭幕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霍伟岸教授向克服疫情困难的全体参会嘉宾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期许作为科研创新生力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为繁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