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第五届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2022年)“世界政治变局与国际秩序变迁:新态势、新议题、新应对”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7月30日,第五届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2022年)“世界政治变局与国际秩序变迁:新态势、新议题、新应对”学术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平台圆满举行。本次峰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承办。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面临深度调整。本次论坛紧密围绕“世界政治变局与国际秩序变迁”主题,并设置四个分议题单元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近20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与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邱昌情副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惠园特聘教授戴长征教授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戴院长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地区安全形势动荡不定,全球治理进程遭遇阻碍,民粹主义思潮泛滥,各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凸显。世界政治变局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正在以更快速度加速演进。这些乱象叠加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逻辑使然;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固有缺陷,大国强权政治频现,中小国家话语权严重缺失;全球化本身作为一把“双刃剑”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等。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为破解以上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基于此,戴长征院长呼吁本届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围绕“世界政治变局与国际秩序变迁”这一主题,从“态势、问题和应对”三个层面开展深入研讨,为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中国青年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303de2897fa9281c94c4e6ed9731ce3.png

      e30b69d2240b0028e35676faa335a3a.png

单元以大国战略竞争与国际秩序变迁”为主题,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邱昌情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拯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刘博文担任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左希迎从美国对华威慑战略的认知、理念变化、应对策略及其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常规威慑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杨原指出,在危机发生前与发生后这两个阶段,危机管控的目标、侧重与方式实则差异巨大,需要分别予以政策研判。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以美国对于国际组织权力的争夺与护持活动为案例,剖析了战略竞争背景下大国在国际组织中斗争策略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全球治理室主任任琳指出,霸权国为了护持霸权而进行联盟扩容,但由于其未考虑满足系统内国家的相关诉求,加之霸权实力下降的连带影响,这反而会对全球治理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诗尧认为,以色列对俄乌冲突的应对,折射出中东格局正在高度不确定性中深刻演化,域内外国家间的互动与博弈更趋复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师董祚壮基于社会关系视角,从正面网络与负面网络的区分着眼,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全球影响力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飞认为,美国的内外政策呈现出“内伤外疗”的联动特点,国内问题和矛盾越棘手,则越倾向于在国际舞台寻找与之竞争的“作战”对象。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秦立志从战略环境和身份位差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解读了大国竞斗的战略惯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讲师、国际政治系主任宋文龙以美俄博弈为背景,比较了中东欧国家战略对冲的类型与特点,并探讨了造成不同对冲选择的原因。


第二单元以“地区安全形势与国际秩序变迁”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飞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左希迎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翔担任评议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阿拉伯世界研究》副主编章远指出,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的中东政策正在加速调整,中东地区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将得到提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斌从主要行为体及其行为目标和规范的角度,对俄乌冲突带来传统地缘政治回归的命题进行了反思。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聚焦北约的“印太化”趋势,认为其体现了拜登政府试图绑定欧亚与印太的“两洋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李孝天分析了当前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认为其达成外部期望的能力与意愿仍然存疑。海南师范大学菲律宾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超运用权力转移背景下的地位信号理论,解读了中国与相关各方在南海岛礁建设上的行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杨路介绍了斯里兰卡危机的演变,并探讨了中国、美国和印度应对危机的行为逻辑。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讲师陈实归纳了日本试图促成“正常国家化”的对内、对外策略,指出日本正积极利用俄乌冲突推动“正常国家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美姣认为,相对权力位势与排他性控制意愿可以解释美国构建联盟体系的类型,当前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小多边机制是强位势与强排他性控制的结合。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博指出,土耳其近年来在亚非欧三个方向上同时发力,但诸多内外因素仍制约着其大国战略抱负的实现。


第三单元以“全球治理转型与国际秩序变迁”为主题,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刘博文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郝诗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杨路担任评议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王磊以“新冠疫情危机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韧性研究”为题,认为新冠疫情危机对金砖国家合作构成了实质性破坏,金砖国家在疫情危机冲击下合作持续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韧性在内部与外部两大层面进一步成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以“技术变迁背景下的军事竞争与危机管理”为题,认为技术变迁视角下战争形态出现了深度演化,具有非线性等突出特点,在此背景下,军事行为体的共有目标呈现出决策指挥高速化等新形态,为此,必须有效应对装备和能力灵活度提升等变化。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戴维来以“‘后西方’世界秩序来临:一项基于特征的探究”为题,认为现阶段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动态调整,学界对后西方世界秩序出现“已进入”、“正迎来”、“尚不是”等三种观点,“后西方”世界秩序具有经济政治、思想观念、全球治理等三大路径特点,是一种分析现实国际关系的有效框架。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王梓元以自由国际秩序与地位承认为题,认为现阶段自由国际秩序是西方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但现有研究在对自由国际秩序探讨过程中,受到地位承认等固有理念的制约,需要从地位身份标识等层面对这一理念加以认识论层面的深化。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教授戚凯以“西方世界对俄制裁:他者困境与警示”为题,认为现代国际关系中存在对“他者”身份的歧视,这成为西方世界在俄乌冲突前后对俄进行严苛制裁的重要根源,西方对“他者”严苛制裁的现实需要引起中国的重视和警示。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建伟以“欧盟经济制裁的构成、特点及演进”为题,认为历史上欧盟曾多次对外实施经济制裁,欧盟经济制裁在广义上包括三大层面,是其实现自身外交政策的重要补充,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需对欧盟经济制裁加以动态关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助理研究员刘丽娜以“欧洲一体化话语联盟网络的形成与变迁(2004-2020年)”为题,认为欧洲的一体化和去一体化话语之间存在紧密关系,欧洲一体化与去一体化话语联盟之间也具有深层次联动,本质主义等五大话语路径构成了欧洲一体化话语联盟的网络独特形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苏若林以“转移视线战争的微观基础及理论局限”为题,认为内外冲突之间存在明显关联,需关注这一背景下的特殊情境问题,为此进一步研究转移视线战争的微观理论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发展了冲突的微观和宏观关联研究深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孔繁颖以“经济制裁与美西方同盟关系”为题,认为经济制裁与美西方关系联系紧密,一方面,可以发现加入对俄制裁强化了美西方关系,同时另一方面,经济制裁也对于美西方原有的同盟关系有着瓦解的可能,并结合多个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单元以“国际秩序变迁与中国外交应对为主题,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梁怀新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教授戴维来担任评议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拯指出,在中国国际理念国际推广中需要重视话语争论策略,更好地应对中国长期面临的“挨骂”问题,并以中国在人权领域的话语建构为例,提出未来中国的话语建构与理念推广需要积极主动、集体表达、多方参与、服从大局、有理有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胡勇教授以国际发展领域为例,讨论了“中印+”合作的可能性、面临的挑战及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许嫣然认为中国对外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质量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并以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为例进行了剖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邹应猛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湘潭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教授许善品运用安全化理论,解读了美国、澳大利亚对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经济合作的安全化建构的逻辑、动因及影响,并从中国视角提出如何实现经济合作的“去安全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郝诗楠介绍了中韩半导体技术合作的政治化的行为逻辑,并从中美战略竞争的视角讨论了中韩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翔认为冷战结束后,以代理人战争为主要形势的地区热点问题日益凸显代理人战争正在成为影响大国博弈竞争和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海龙认为,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日本一直扮演着追随制裁的角色,并希望提升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和参与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讲师翟大宇指出,美国正在利用其金融优势,通过主导SWIFT系统对其对手实施金融制裁,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的全面金融制裁行为值得中国重视,需要及时作出研判并加强战略应对


   闭幕式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邱昌情副教授主持,会务组成员刘博文、梁怀新、吴诗尧老师、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均表示本届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峰会研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讨论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期待明年的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举办的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