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新时代下的中国政治研究:前沿趋势与方法创新” 专题学术会议

2021年11月20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专题学术会议——“新时代下的中国政治研究:前沿趋势与方法创新”线上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学者围绕中国政治发展进行了研讨交流。

1.p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致开幕辞。戴长征教授首先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战略布局和建设思路。接着,他指出,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优势,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体制存在着明显不同,这需要政治学者进行总结和归纳。比如,全过程民主、五个战略布局、四个统筹都需要仔细研究。他呼吁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学者要更加努力,快马加鞭,从而为新时代下的中国政治发展助力,也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助力。他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学科发展,多多交流与合作。

2.p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静教授主持了第一节会议的讨论。首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张汉围绕中国基层协商民主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政党,一方面,中央不断从西方理论及本地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地方党政机关具体实施新理论。跨国学习和内部经验的联动,使得中国共产党可以更好发展系统性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入协商民主,实现与社会力量的广泛接触,既解决现实中的公共参与问题,又提高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3.png

评论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艳红认为该研究构筑了分析基层协商民主及学习型政党整体上的框架,整个研究有理论、有实证,颇为规范。但是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研究提到的基层民主兴起时间可能更早,且中央近来更强调全过程民主,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其次,文章需要明确源于西方的具体实践内容;余老师还就研究方法与张汉老师进行了讨论。

4.png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马啸主要讨论了高铁建设中的地区偏向问题。他认为,中国高铁建设世界领先,总投资额高,建设时期长,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在高铁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区域在立项顺序上的优先性,这是为什么?马啸老师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机制是地方政府的项目申请策略。当地方政府动员那些具有道德权威、并且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的精英加入到申请过程中,其项目申请更有可能成功。

5.p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萌萌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是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研究。一般而言,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分配很难研究,但是这个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逻辑论证也非常严谨。她也对马啸老师提出了若干问题,比如如何发现这个关键自变量的?本文的结论更多是通过统计数据算出来的,是否存在可以观察到的直接证据?

6.p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张茜围绕着县级人大代表二代代表进行了分析。2015年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存在里程碑式的跨越和发展,一个重要变化是对资历审查变得更加严格。她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地方出现了二代代表的现象。她从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三种关系叠加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二代代表现象的出现,是继改革开放以来一代民营企业主作为新兴阶层被吸纳进入人大代表队伍后,随着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制的不断完善又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

7.png

评论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孝芳认为该研究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英循环问题,并且从中国出发提供了实证的视角。她提出,一代代表向二代代表的血缘与经济传递更多是自然发生的,但是从经济关系发展到政治关系、政治身份转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转移的程序合法性问题?一代代表向二代代表传递身份的动机在哪里?另外,她也希望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来支撑二代代表现象。是否可以扩大样本进行更普遍的观察?

8.png

在自由讨论环节,余艳红、张萌萌、庄吟茜、毛思佳、刘宇祥、况宇等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提问,三位发言人进行了回应及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艳红副教授主持了第二节会议的讨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张长东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转型伴随财政国家转型的背景出发,讨论了税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地区的国家建构问题。他认为与税收能力的提升和官僚科层制相互促进的一般模式相比,中国农村地区的税收国家转型与国家建构呈现出相反的特点,即取消农业税和加强转移支付后,(财力强的地区)官僚科层化得以推行。最后他得出结论,税费改革可视为基础国家能力的重构,尽管国家不再系统地从农村提取资源,但它分配资源的规模和能力日益提升。

9.p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静教授对这个研究展开了评论。她认为这个研究非常好地将中国实践和西方理论进行了对话,是学习的典范。她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比如将包税人(tax farmer)与国家代理人(state agent)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明显地区分是否妥当?新一轮国家构建是否存在区域差异?定量研究对于这个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哪里?

10.png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鹤副教授围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案财务机制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她基于微观仿真方法开展预测分析,在总结与分析第一批15个长护险试点的财务制度并判断其可评估性之后,结合试点财务制度特征,针对试点开展财务可持续性的预测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完善长护险提供参考。

11.png

评论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庄吟茜老师认为该研究方法严谨,研究对象新颖且重要,并向陈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众多试点中石河子模式最为特殊,其覆盖范围最广,几乎涉及当地全部人口,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与石河子类似的试点?对一个政策进行评估,财务绩效是否就是唯一的标准?

12.png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郭凤林副教授通过对我国医保政策文本进行话语分析,探讨了我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逻辑和变迁过程。她认为当前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从视角(政治合法性)、方法(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以及思路(用实践特征推断政策制定目标)几个维度都缺乏直接对中国自身政策制定文本的逻辑分析。在从经济视角、再分配视角和权利视角三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医保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之后,她总结出了中国福利制度建设的三个话语特征: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再生产主义模式;构建全民分配体系是重点目标;对公民需求表示了相当关注。

13.png


评论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渊浩老师认为该研究在文献综述部分全面总结了现有的关于中国福利制度的研究,研究使用的方法颇为新颖,得出了有意思的结论。他认为该研究也存在待完善之处。比如,只进行国家层面的政策文本分析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医保政策逻辑?一些地方的试点试验是否也能代表中央医保政策的逻辑?

14.png

在自由讨论环节,叶静、余艳红、郭凤林等老师进行了提问,三位发言人进行了回应和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副院长学院霍伟岸教授主持第三节会议的讨论。首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孟天广介绍了计算社会科学的产生与实践。从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出发,他认为计算社会科学并非仅仅是大数据,而是包括社会数字化、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目的是用数字解释政治领域的新现象。其次他探讨了计算社会科学是否能够带来研究范式的转变问题。接着他展示了采用该方法测量国家能力如何影响国家认同的案例,指出采用微博用户数据来测量国家认同,可以有效解决测量的误差与偏误,也有助于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两种国家认同。最后他探讨了大数据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15.png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军旗副教授分享了他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心得。首先他指出要认识到田野调查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学者观察到的事实可以分为表层事实与深层事实,社会调查一定要研究深层事实。例如进行个人访谈时,一般从家族史问起,关注人的命运与人性,从而探究被观察对象的深层历史。其次他强调政治学要做田野比较研究,田野调查要实现最高层次的突破就是对复杂政治学现象的研究。同时要高度重视学术伦理和发表方式。最后他指出田野调查是荆棘之路,并不适合所有领域的研究。

16.png

在自由讨论环节,张萌萌、叶静郭凤林、张汉等老师进行了提问,两位发言人进行了回应和交流。

17.png

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霍伟岸对会议做总结。他指出当代中国政治现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极富研究潜力。中国政治领域中既包含多样的可研究事实,也可匹配多种研究方法。他进一步提出将结合此次会议的经验,组织研讨更深入的工作坊。最后,他提出对同学们的期望: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同学,要学习好会议内的研究展示,同时也要树立正确观念,学术批评是进步的来源。最终,本期学术沙龙在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