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北京洪堡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北京洪堡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2024年9月22日,第12届北京洪堡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秩序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召开。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承办,分为主旨演讲环节和四个专题报告环节,来自罗马尼亚、埃及等国驻华大使馆的外交官和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北大学、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德意志大学、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和德国萨克森警察与安全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生等6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研讨。

主旨演讲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魏玲教授担任主持,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外国驻华使馆外交官围绕论坛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以“如何在混乱的世界中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安全”为主题发表讲话。他指出,伴随着百年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全球安全局势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他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获得绝对安全。国际社会应立足全球视野,统筹国内外多重因素,超越短期利益,着眼长远发展。通过摒弃地缘政治偏见,凝聚共识,寻求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国际安全是全球和平与稳定的核心议题。中国既重视本国安全,也注重推动全球共同安全。尽管欧盟对华政策趋于复杂,但中国始终坚持对欧政策的连续性,支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实现战略自主。他表示,中欧关系在未来将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双方关系重要性和复杂性将同步上升。无论是疫后经济复苏,还是绿色和数字转型,中欧合作的潜力远大于分歧。双方应加强政治互信与战略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促进世界稳定与繁荣。   

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克劳迪乌·弗洛里安表示,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欧洲国家面临着增强安全自主性的需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是应对全球复杂挑战的关键。同时,他强调中欧在人文交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欧洲安全自主性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深化互信与合作,不仅可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多重安全挑战,也为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中欧关系的稳健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稳定性和互惠性, 并对全球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埃及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阿穆鲁·穆哈耶丁指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正促使全球南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不仅反映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也表明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他认为,南方国家应加强在国际舞台的协调与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发展与安全的双重困境。通过深化发展合作和安全协调,南方国家能够提升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的为全球治理的改革注入新动力。

四个专题报告环节,中外嘉宾结合研究与实践经验,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与国家安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秩序与国际发展合作”“后疫情时代的中欧合作与关系构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主题,分享了自身的观点与看法。

第一个专题报告的议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与国家安全”。该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宏禹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魏玲教授以大湄公河区域传染病跨境治理为案例,将次区域层面多元化行动者自下而上推动形成的合作体系和协作治理的机制概括为“联防联控”模式,并提出“构建国际秩序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有关设想”。中国人民大学嵇先白副教授讨论了中美大国战略竞争对亚太地区秩序演变的影响,提出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从经济属性的地区主义逐渐向安全化的地区主义转变,并沦为美国开展大国战略竞争的工具。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Vasilis Trigkas博士从新现实主义(结构性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地缘政治、自由主义等不同理论视角分析了乌克兰战争爆发的原因。西北大学王晋教授对当前中东地区四个主要阵营(美国-以色列阵营、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巴林-埃及阵营、土耳其和卡塔尔阵营、伊朗阵营)之间的竞争态势以及未来缓和预期将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第二个专题报告的议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秩序与国际发展合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殷晓鹏教授探讨了全球经济秩序与全球价值链的弹性。他详细阐述了全球价值链的涵义并强调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波教授认为能通过加强南北伙伴关系,使世界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郭越讲师分析了全球化与脱碳背景下全球油气公司的战略转化,他指出,全球化和脱碳这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都是全球油气公司的战略重点,当前世界正处于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转型的权衡之中,全球油气公司面临全球化和脱碳的双重挑战,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确保未来生存能力。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德意志大学Dr. habil. Semih Emre Çekin剖析了全球经济新秩序中的破坏、竞争和韧性。他指出现在是一个经济复杂的新时代,全球经济已经并可能将受到重大的冲击,尽管存在脱钩风险,但全球秩序存在弹性,他展望,未来技术进步和区域一体化可能会推动更具弹性的全球秩序产生。

第三个专题报告的议题为“后疫情时代的中欧合作与关系构建”。首先,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教授马丁·克莱因(Martin Klein)提出,中国在世界贸易尤其是制造业具有中心地位,作为新兴大国已然成为全球实体经济的中心。欧洲能够在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下蓬勃发展,但在多极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具有不确定性。马丁教授对哪些因素可以赋予欧洲作为多极世界一极的“权力”这一问题提出思考。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副教授关孔文提出后疫情时代中欧绿色合作充满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气候治理问题在多边和双边关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中欧关系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交学院教授熊炜讲述了德国外交中的信任与构建中德互信关系,熊炜教授指出德国外交政策不再依赖传统的主权象征,而更多依靠信任、理解和友好。德国外交持续演进,中方希望德国同欧洲一道,在两极分化的世界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德国萨克森警察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克里斯托弗·迈瑟巴赫(Christoph Meisselbach)介绍了疫情以来欧洲和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近年来,欧洲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明显恶化,未来应保持和扩大现有的经济、社会和科技交流形式,以构筑更加良好的中欧关系。

第四个专题报告是本次论坛特别设置的博士生分论坛,由来自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的中外青年博士们进行学术展示。该专题的讨论延续了近年来在北京洪堡举行的一系列会议上中西学者公开交流的传统,对当前国际秩序的复杂转型过程,发表不同视野下的主题演讲。第一个环节围绕全球治理主题展开。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留学生博士Patrick Mushitsi分析了中西方权力对比格局发生的变化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外交学院的龚筱雨博士指出了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的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的安怡宁博士就当前主要大国围绕数字基建展开的竞争现状进行了剖析。随着全球南方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第二个环节主要围绕着非洲、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与中非合作等主题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徐文雯博士通过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对比中非发展的异同,提出了解决非洲自主工业化瓶颈的路径。Adams Philip Duwai博士探讨了中非合作论坛对塞拉利昂的机遇与挑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夏冬分享了中法在非洲展开的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研究。外交学院的陈冬元博士展示了越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分析。

   通过本次论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嘉宾分享了对当前全球、双边等各层次及安全、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面临的新战略机遇的认识,围绕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安全观、经济秩序以及中欧关系等主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博士生们还针对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全球治理、各个国际行为体如何在推动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展现了青年学者们思想的丰富、见解的深刻以及对知识追求的热情。在当前动荡与变革交织,团结与分裂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全球、地区、双边各层次及安全、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面临的新战略机遇,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进而在国际关系和区域治理等领域开创新局。

据悉,北京洪堡论坛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聚焦中德、中欧乃至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学术品牌,为中外专家分享观点、诠释思想、启迪智慧提供交流平台,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延续历年传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办国际关系分论坛,邀请国际各界官员、专家学者开展对话交流,就国际形势变化中的安全、发展、治理等问题献计献策,促进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