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介绍

 

院系介绍


国际关系学院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现有政治学系、国际政治学系、外交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系3个教学单位,设有国际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国际竞争与大国战略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机构,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整齐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学院招收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方向和公共外交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经济管理通才实验班)、国际政治-英语双学士项目、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双学士项目等专业的本科生。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设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全球治理、中共党史(党建)、科社与共运8个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深造机会。


师资概况


学院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教学与研究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职教师41人,包括教授13人(另有兼职教授9人),副教授15人,95%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不少教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研究院、柏林自由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出良好的业务素质,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和著作,在学术界赢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学院教师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十四五”期间,学院师资队伍在规模大幅扩大的同时,人才层次也稳步提升。学院教师已累计有4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化名家人才称号,1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批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3人获“王林生奖教金”,2人入选“惠园特聘教授”,2人入选“惠园杰出学者”,12人次入选“惠园杰青”和“惠园优青”人才计划,多人次入选学校优秀教师、科研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比例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还特别注重利用校外专家学者的力量增强教学科研实力,先后聘请原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前联合国环境计划资深顾问Mukul Sanwal先生、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孟吉瑞(Jerald McBeath)教授、原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教授、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俞可平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他们丰富的外交工作阅历、深厚的理论修养对广大师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学院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研活动与学术交流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屡创佳绩,科研立项获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发表和出版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外交基本理论、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国际能源与环境、国际人口流动与国家安全、公共外交基本理论、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外交、网络空间治理等研究领域,学院已奠定较好的研究基础,研究团队初具规模,取得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方面,截止到2022年10月,学院累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3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他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20项,校级各类科研课题110余项。除纵向项目外,学院成功还获得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横向课题20项。以上纵横向课题资金总额达2300多万元。科研成果方面,截止到2022年10月,学院累计发表CSSCI来源A类期刊论文40篇,B类期刊论文68篇,C类期刊论文257篇,SSCI期刊论文24篇,其他期刊论文552篇,出版专著32本,被采纳研究报告69份,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多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

       学术交流方面,学院累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0场、国内学术会议29场,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达260余人次。社会服务方面,学院教师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知名媒体采访的频率不断提升,充分彰显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教学实践


学院非常重视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体系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学院的人才培养已形成三大鲜明特色:第一,“政治+经济”。强调政治和经济的结合,突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中国对外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第二,“专业+外语”。突破学科界限,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扩大人才培养的口径;第三,“理论+实践”。在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修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截至2022年9月,学院已建成由国际政治专业(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政治经济管理通才实验班)和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国际政治-英语双学士学位项目、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构成的本科课程体系。学院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实现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导向,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既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学院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和外语优势,更加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体系化,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术发展潜力。

我院共为6个硕士生专业开设核心课程58门(含19门全英文课程),开设博士生课程19门(含5门全英文课程)。学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不少核心课程都安排两位以上老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进行讲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视角,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中尽可能接触到更多老师的学术专长,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研究生院的精品课程和常规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制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增加选课自由度,允许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更好地优化知识结构。

学院在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除常规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外,学院还陆续建成全英文课程“美国政治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国际安全与发展”、“政治科学理论与方法”、“国际政治经济学”、“欧盟在世界的角色”、“美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战略学”、“国际安全与发展”,双语课程“外交学”、“外交实务”、“经济外交”、“国际商务导论”、“国际经济合作与安全”、“能源环境政治经济学”,荣誉课程“现代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大国外交与国际战略”、“全球治理与国家安全”。课程体系的完善也带动了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院教师累计16人次获北京市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

  自2013年学校开启“暑期学校” 教学以来,学院已累计开设“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American Politics and U.S.-China Relations)、全球政治经济学(Global Political Economics)、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政治新兴结构中的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差异”(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等“暑期学校”课程17门,任课教师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不仅夯实了本院学生的专业基础,也广受全校各学院学生的欢迎。


国际交流


学院的国际交换生项目蓬勃开展,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美国丹佛大学、肯塔基大学签定了学术交流协议,内容包括互派学生从事合作研究、交换课程学分、建立夏令营等。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014 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地学习 6 人次。2015 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等名校学习 16 人次。2016 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等 名校学习18 人次。2018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人次。2019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人次。2020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2人次。2021级学生出国交流前往法国巴黎第一大学1人次。2020级另有 30 余名同学通过学校的寒暑期项目前往美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和知名企业学习与交流。学院的留学生培养也已渐入佳境,学生来源遍布数十个国家,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不出国门即可进行跨国交流的良好机会。学院的留学生培养也已渐入佳境,学生来源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20多个国家,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不出国门即可进行跨国交流的良好机会。

学院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高端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开设的“国际风云高端论坛”等各类学术讲座名家云集。至2022年10月,学院累计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100余人次来校讲学,讲授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虽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外国专家难以来华,但我院仍邀请外国专家10余人次通过线上会议、研讨、讲座、授课等形式参与我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师生也参加了大量的中外学术会议,拓展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学术交流。戴长征教授多次参加国外重要学术会议,熊李力教授和王宏禹教授多次在德国与各国学者和政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探讨与交流,王波教授多次在美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熊光清教授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众多知名学者广泛交流,这些都有效扩大了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学生获奖、学生活动与学生发表


优质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学术交流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在许多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们共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15项、省部级奖项35项、校级及以下级别奖项328项,在各类各级别竞赛中都展现了国关人的风采。

丰富的学术交流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的分团委学生会为同学们提供了包含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新闻采写等课外活动和相互凝聚的重要平台;学生社团国际关系协会举办的京津冀国际关系史大赛(今年为第七届)已经吸引了京津冀地区的16所高校参赛,影响日益扩大;“国关人,读书吧!”读书会和学业辅导中心每个学期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和学术讨论活动;学院的排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和棒垒球队也都立足自身活动项目积极开展活动,在各类竞赛中获得骄人战绩。

与此同时,学生的学术素养也有较大提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40余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教学与研究》、《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观察》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B类期刊论文6篇,A类期刊论文1篇。我院博士留学生亦有4篇国际发表,2本专著出版。


毕业去向


国际关系学院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到2021年9月,学院国内本科生毕业人数累计718人,其中248人直接就业,224人出国留学,235人国内深造,分别占总人数比为34.7%、31.2%、32.7%。在直接就业方面,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就业单位涵盖政府机构、银行、媒体、各类企业,呈现宽口径、多元化的就业格局。在出国留学方面,录取学校不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利兹大学、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在国内深造方面,除继续在本校深造外,录取学校多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厦门大学等一流高校。

   学院近6年共培养研究生毕业生176人。其中有15人考取国内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山东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外交学院)博士生。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实现100%就业。主要去向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各地公务员选调生、全国人大直属事业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级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网等)、国企央企(如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五矿集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外贸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