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改革开放40年】国关学院:创政治学学科 育国际范精英

校新闻网讯(国际关系学院供稿)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流财经院校,不辱使命,为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经济领军人才与社会各界精英。从国际角度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需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更有效的话语权;从国内角度看,需要更加优秀的政治学专业人才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适应时代需求,我校依托经济学科,大力推进有贸大特色的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以“专业立院”战略为本,学科建设实现“十年三级跨越”

国际关系学院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建院之初仅有一个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国际政治本科生,28名学生,成为学院发展,乃至整个贸大政治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星星之火。而今这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2010年学院更名重组为国际关系学院; 2011年3月,破格取得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9月,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留学生研究生;2015年9月,学院设立第二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首年招生20人,本科招生规模达到每年75-80人;2017年12月,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我校政治学学科评估结果为B,位列全国政治学学科第16名,与政治学老牌名校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并列;2018年3月,学科建设再度传来喜讯,我校取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算起仅过了十年,学院白手起家,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排名迅速取得突破,跻身全国前15名的行列,学科点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三级跨越,学生类别已经覆盖两个层次(本科生和硕士生),五类学生(本科生、本科生留学生、硕士生、硕士生留学生中文项目、硕士生留学生英文项目),成为在校生约400人的中等规模强院。学院学科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学界瞩目,被称为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的一匹强势突起的黑马

 

 

 

二、突出“贸大特色”,政治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看成第一要务,在招生、培养、就业(深造)等各个环节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坚持“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推动“深度育人、精准育人”实践,旨在培养大批懂外语、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校本硕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和评比中表现优异,平均获奖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从就业和深造方面看,每年基本上1/3就业创业,1/3国内深造,1/3国际深造。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部委、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媒体等,就业结构良好、层次高。具体毕业去向如下图所示:

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毕业去向

   去向

届次

出国(境)深造

国内深造

就业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就业率

2014届

19

28.8%

20

30.3%

23

34.8%

66

93.9%

2015届

21

35.6%

17

28.8%

20

33.9%

59

98.3%

2016届

18

34.0%

16

30.2%

17

32.1%

53

96.2%

2017届

22

39.3%

12

21.4%

22

39.3%

56

100%

2018届

20

36.4%

19

34.5%

16

29.1%

55

100%

 

据统计,先后共有100多名国关学子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国内读研的学生分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他们在学术研究领域内取得斐然成就,其中2008级毕业生罗兆天是典型代表,先后有论文在国际顶尖的政治学类SSCI期刊《美国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学季刊》发表,并在博士毕业后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同级的张一飞博士毕业后也于今年入职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从事国际关系事务学术研究。

本科毕业生中,2015年以来进入外交部、中联部等政府机关工作的同学日益增多,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17%,他们或参与顶层设计,或投身基层,为国家建设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加入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前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职的白荷菲同学,是在高影响力国际组织就职的典型代表,受到教育部的特别重视并得到重点宣传。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学院也有不少学生投入到创业大潮之中。2016届毕业生迪力夏提,是中国美剧圈最大的自媒体“crusherTV”品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校期间项目融资已达上百万元,目前该项目被“英语流利说”收购。具体就业流向分布如下图所示。

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

 流向

届次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民企

NGO等其他类型

自由职业

2014届

10.8%

23.7%

32.4%

23.7%

4.7%

4.7%

2015届

10.0%

25.0%

25.0%

30.0%

5.0%

5.0%

2016届

30.0%

23.5%

5.9%%

11.8%

17.7%

11.0%

2017届

9.1%

9.1%

13.6%

40.9%

4.5%

22.7%

2018届

0

25.0%

12.5%

43.7%

0

18.8%

 

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近年来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主,先后多名同学去往中联部、国家电网、五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国际移民组织等单位,具体就业流向分布如下图所示。

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

  去向

届次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民企

NGO等其他类型

自由职业

2015届

7.7%

7.7%

30.8%

30.8%

7.7%

15.4%

2016届

20.8%

45.8%

4.17%

29.2%

0

0

2017届

41.1%

23.5%

17.6%

17.6%

0

0

2018届

9.5%

42.9%

9.5%

28.6%

4.8%

4.8%

 

 

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全体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学院树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和涵盖着100多门本科生课程、30多门研究生课程、近30门本硕双语和全英文课程的系统完整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及丰富的各类学生二三课堂活动。

 

三、以“人才兴院”为动力,打造卓越肯干的师资队伍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学院教师人数在2010年更名组建国关学院之时仅有16人,到目前已发展到专职教师32人,博士化率90%以上,悉数毕业于名校,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16人有海外一年以上的留学或访学经历。教师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高、国际化程度高的“双高”态势。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学院的32名专职教师平均年龄为37岁。学缘结构、性别结构、专业构成、师生比等是全校最优化的学院之一。

学院已累计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批次获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人入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3人获“王林生奖教金”,2人入选“惠园杰青”人才计划,多人次入选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管理者、科研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比例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科研工作屡创佳绩,人均科研成果位居全国高校学院前列。科研立项获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发表和出版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截止2018年12月,学院教师累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包括重大项目1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由院长戴长征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及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校级各类科研课题60项。除纵向项目外,学院还成功获得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横向课题20余项。以上纵横向课题资金总额达1000多万元。科研成果方面,截止到2018年12月,学院累计发表CSSCI来源A类期刊论文29篇,B类期刊论文50篇,C类期刊论文166篇,SSCI期刊论文15篇,其他期刊论文239篇,出版专著19本,被采纳研究报告26份,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1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 

学院教师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知名媒体采访的频率不断提升,充分彰显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2015年12月学院成立了国内首个“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该中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运作模式,其定期发布的《世界主要国家国际战略影响力关联指数》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混杂建模、通过大体量分布式计算实现的大数据研究成果。该数据首次发布于2016年4月18日,总计算量34911次,相关成果已经受到国家安全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以及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采纳或关注。该中心可以提供基于数据的行业咨询服务、趋势预测和热点追踪,正成长为一家集科研数据采集、检索、挖掘、智能翻译和可视化分析服务为一体的科研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驱动型国际关系研究智库。

 

四、以国际交流为助力,培养胸怀天下的国际人才

学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秉承“学术立院”的理念,创办十年的“高端论坛”是享誉校内外的活动品牌,迄今已邀请了9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我校举办讲座,包括长江学者周平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秦亚青教授、欧洲经济关系研究所所长Paul Welfens 教授等。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发展势头迅猛,已累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场、国内学术会议14场,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达140余人次。

除此之外,学院也非常注重国际交换项目,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美国丹佛大学、肯塔基大学等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内容包括互派学者从事合作研究、交换学生课程学分、建立夏令营等。近五年来,本科生当中平均每年出国(境)交流访学人次超过21人,2015年更是达到35人,占全体本科在校生人数的18%。访问的学校包括一年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项目,也包括联合国贸发项目、牛津访学项目等短期项目等。近年来,学院出国留学毕业生在质量上保持着较高水平,选取学校的层次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扩展。

同时,学院举办了丰富的来华留学生项目,为留学生定制了相关课程,旨在培养掌握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门人才。目前,学院的留学生培养已渐入佳境,学生来源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 20 多个国家,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不出国门即可进行跨国交流的良好机会。

2016级学生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访问

 

建院以来,国际关系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畏艰险,勇于应对挑战,不断克服困难,为学校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做大做强国际关系学院,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回首建院十余年,学院筚路蓝缕,不断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奉献光与热。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国际关系学院必将因时而动,奋发图强,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不断提升学院实力,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助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