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第十四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6月21-22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组委会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剑桥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4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深度的研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戴长征教授简要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建设情况,并勉励青年政治学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需求,为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更多力量。
本次论坛包括五场分论坛、一场平行论坛与一场圆桌论坛。
分论坛一的主题是“政党与国家安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余艳红副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张汉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卡里斯玛型政党何以制度化?——1983 年阿根廷再民主化之后的正义党》,该研究认为,政党制度化包括自主性和系统性两个维度,而通过追踪1983年阿根廷再民主化之后正义党的制度化历程可以发现,对选举竞争影响更大的制度化关键维度率先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另一个维度的变化,由此呈现两个维度接续变化、环环相扣的局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庄吟茜副教授在评议中肯定了论文在选题和研究发现上的积极价值。同时指出,如何进一步理解政党意识形态与其组织结构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一个国家整体性的制度环境与政党制度化之间的内在互动还需深化。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的方鹿敏副教授分享了她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合作的文章Echoes of Hostility: Economic Sanctions and Public Backlash Against Democracy in the Arab World。该研究以阿拉伯国家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探讨外部的经济制裁如何影响一国内部民众对于民主的态度。研究发现,当国家成为某一民主行为体的制裁目标时,公众的反民主倾向会更为普遍,而反弹效应则会随着国家对媒体的控制和教育对民主观念的培育而分别加强,这证实了外国压力会与国内的灌输潜力交互作用,影响公众的政治取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刘颜俊老师在评议中认为,论文在选题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他从测量与模型分析方法等方面对文章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建议。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西方政治思想”,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谈火生老师主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杨翌报告了题为《侵害与削弱:重思支配概念的建构路径》的研究。该研究探讨了佩蒂特的支配理论,批评其基于侵害与削弱的区分来定义支配关系的局限性,指出这种区分使得佩蒂特的支配理论无法涵盖通过社会结构实现的间接支配。该研究旨在扩展现有支配理论的分析范围,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现代社会中的非自由现象,尤其是那些通过制度和社会结构实现的隐性的、间接的支配。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曹钦副教授在评议中肯定了杨笠老师的贡献,同时指出,由于“支配”概念预设了一个意向性的行动者,而在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迫中却很难将这样的行动者明确化,这就可能造成概念的不适配问题。就此而言,或许需要引入更多其他概念来思考系统性的结构议题。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讲师张帅的报告题目为《理解英帝国秩序的两条道路 ——西利和波考克的“不列颠史”重探》。该研究系统考察了西利和波考克围绕英帝国秩序产生的理解分歧,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秩序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争论产生于帝国—国家转型的关键节点,通过对不列颠政治命运的思考,为所有面临现代性挑战的文明提供了方法论镜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霍伟岸教授在评议中认为,这项思想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能够对我们思考当前的国际局势提供启示。文章的资料引述翔实,文本梳理细致、准确,而且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同时,有必要增加关于西利思想的论述,并且可以在西利和波考克两种帝国观的比较、二者对于美洲革命有着怎样的不同理解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拓展。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政府的作用与运行”,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静教授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汤峰分享了他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合作的论文《政府重视与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基于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大数据文本分析》。该研究认为,现有关于政府驱动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领域出台的具体政策对创新产生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关注政府态度层面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重视确实能提升辖区内的创新水平,不过这种作用仅适用在非发明专利领域,即政府重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选择性驱动的特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马啸指出,该研究基于行为行为主义的视角,从注意力分配的层面切入,探讨了中国的科技政策执行及其差异化程度的问题。研究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进行了严谨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也符合我们对于中国政策过程的直觉性理解。进一步的思考方向主要包括核心的因变量如何更加聚焦、发生机制的分析是否清晰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雅博士后盛差偲的报告题目为《县级政府党组的设置与运行(1949—1966)》。该研究指出,党组制度发轫于中共建党之初,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普及于县级政府。1953年,分口领导制度推行,对党组的设置与运行影响显著。在设置上,县政府党组或按“口”拆分,或以政府部门为单位设立;在运行上,分口领导制度具有非制度化的倾向,党组乃至政府的职权逐渐转移至党委。此外,党组制度有非制度化倾向,灵活地加强了党对政府的领导,且与分口领导制度之间存在亲和性。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军旗副教授认为,该研究选题新颖、富有价值,基于对史料的扎实梳理,对党组运行这一重要问题作出了贡献。需要拓展之处在于,如何进一步将党组的设置情况与大的政治社会背景进行关联,探究背后的因果机制,以及如何更清楚地呈现县一级党政之间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
分论坛四“新锐论坛”的上半场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霍伟岸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闯同学报告的论文为《政府介入如何影响产业发展:日本半导体产业和欧洲飞机制造业发展的比较案例分析》。常闯认为,现有研究通常从“主体”和“工具”的视角讨论产业后进者在生产领域的技术赶超问题。然而,技术上的进步并不必然意味着商业上的成功。通过对比日本半导体产业和欧洲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他发现产业后进者在技术上落后于先发者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机会挤压”这一结构性问题。后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和市场双重压力要求战略性产业的后进者建立起政治和经济以及国内和国际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解决生产端和需求端存在的诸多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静教授就文章的理论框架和案例选择部分进行了点评,并就增强文献对话等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晨旭分享了题为《革命动员与国家现代化:国共两党政权建设时期动员方案比较》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党动员方案和策略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实践成效。研究从叙事框架、民众定位、国家角色、约束—激励机制等四个角度,以新生活运动与爱国卫生运动为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并最终将两党动员差异归结为政党现代化模式的不同。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谈火生对王晨旭的报告作了评议,肯定了论文的价值,对进一步完善资料的选取和运用提出中肯建议,并提示在理论归纳和术语使用上务必慎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希琳的报告题目为《敌人还是对手:墨菲对施米特代表间关系的批判重构》。作者认为,基于对“敌人”和“对手”两个概念的精细区分,墨菲创造性转化了施米特的“敌友政治”范式,将不可调和的敌我关系转化为一定范围内的抗争关系。而在当今国际格局剧变的语境下,墨菲理论批判背后的问题意识和反霸权导向,为重构国际层面的政治代表机制、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思考路径。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的张禹老师在评议中指出,希琳博士的论文理论辨析透彻,切入视角独特。然而,施密特的“敌人”概念是否可以与墨菲的“对手”概念相提并论?两者建构各自民主理论的基础是否相同?“代表间”关系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代表与被代表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表制运行的过程所决定的,是否能够以其作为标尺来透视三种理论之间的异同值得商榷。
新锐论坛的下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张汉副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开以《反权威时代的权威价值——托克维尔论超越性信仰与现代人的自由》为题进行报告。该研究指出,托克维尔对现代社会的判断是“反权威”,这一情况带来了包括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多数暴政等在内的诸多问题。为了维护现代人的自由,托克维尔强调需要将宗教作为共同的超越性信仰,来规范和鼓励政治参与,重建社会纽带,并为躁动的物质激情添设护栏。托克维尔的政治理论扎根于一种更深厚的、更有益于人类幸福的自由理解中,提示我们需注意自由主义思想史的复杂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张旭指出,在自由主义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该研究试图从托克维尔那里寻找理论资源,特别是关注托克维尔对于权威与自由、宗教与自由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但需要进一步思考,托克维尔是否与孟德斯鸠之间存在“断裂”,以及“反权威”“超越性信仰”等概念的界定是否足够清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谈玉衡的报告为《“非功不食,非德不饱”:天子减食的礼治精神与制度构想》。该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礼制中,天子之食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饮食行为。天子作为政治秩序核心,被镶嵌在宏观的宇宙秩序之中,而天子的日常饮食行为由此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涵。礼书中有专门的食礼对天子的饮食行为进行规范,当出现荒年、疫情、日月食和地震山崩、战争或刑杀等异常现象时,天子应当通过减食等象征性修复机制来恢复宇宙秩序和政治秩序。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杨晖副教授充分肯定了该论文选题的新颖、材料的扎实和论证的规范性,同时指出,对论文研究对象"天子膳食"象征意义的理解,不仅仅是"理解之同情"可能还需要回到当时"宇宙秩序""政治秩序"的情景中去;对于文中所强调的"象征"意义则需要注意象征意义的缺陷和局限;最后希望论文能大胆尝试,上升到传统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史的范畴。
剑桥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马湉的分享主题为《从“国家理由”到“伦理国家”:兰克论十九世纪的德意志政治整合》。该研究从19世纪普鲁士与德意志国家形式发展的角度出发,以1847年的普鲁士政治改革与德意志统一后的政治整合为例,考察兰克对德意志内部秩序构建的看法。兰克认为,普鲁士与德意志应该回应时人对政治参与的诉求,但赋予臣民参政权并非为了限制政府权力,而是要通过政府形式的改良实现国家与王权对民族的政治动员,从而培养健全的国家伦理秩序。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叶颖副教授对其论文进行了评议,叶颖老师指出论文在材料使用上非常扎实,期待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论文的学理对话。
分论坛五的主题为“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汤峰老师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秦博文分享了题为《社会信任、社会网络与制度背景:社会资本如何塑造中国基层选举中的投票率》的研究。该研究基于长达30年的基层选举调查,试图透过投票数据探究背后的变迁轨迹,揭示影响中国基层投票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研究聚焦于社会资本(包括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等)与选举投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资本显著提升了选举的投票率,工作单位类型显著调节社会网络对投票行为的影响,而社会信任对投票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单位之间无显著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李翔飞博士在评议中指出,此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生动体现中国的政治参与特点。不过,研究还应该进一步挖掘投票行为背后的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通过将许多更为复杂的因素带入进来,实现更加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田圆报告了主题为《被唤醒的情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认同研究——以南京为考察对象》的研究。研究指出,通过抗美援朝运动,中国共产党重塑了民众对国家的认知,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动。这场运动既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也调动了民众自下而上进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新的国家观念、政治身份得以生成,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与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晨副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这项研究关注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而且史料扎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志材料,文章结构清晰。未来可以在情感驱动与理性计算之间的关系、理论解释的精细化以及挖掘更加生动和具体的材料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变革与国家治理青年论坛(平行)
6月22日,第十四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平行论坛“技术变革与国家治理青年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邢羿飞主持,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围绕“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开展深入交流。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常多粉、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侯为刚担任点评人。
本次论坛研讨了三篇青年学者论文,第一篇文章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李祉球以《国际技术扩散的政治逻辑——以半导体在东亚扩散为例》为题展开汇报。文章探讨技术扩散背后的政治逻辑,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技术领先者”的网络性权力如何动态演化并影响扩散策略。文章以美国对东亚三地半导体技术扩散的不同策略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当赶超国在价值链不同环节对技术领先国形成挑战时,后者更可能采取政治遏制而非经济合作策略,且“是否为盟友”在政策力度上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在点评环节,侯为刚老师肯定了文章的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厚度,建议作者进一步凝练研究问题,将重点聚焦于“何时、为何以及如何进行技术遏制”。常多粉老师则认为文章理论视角较新但案例边界略显模糊,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增强逻辑连贯性。
第二篇文章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全鑫以《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政务公开满意度——基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分析》为题展开汇报。文章依托CSS多期数据(近5万个样本),构建混合截面数据结构,发现满意度呈“U型”变化趋势,互联网使用在早期阶段负向影响满意度,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该负向效应显著减弱,尤其在高数字化地区显现缓和趋势。在点评环节,常多粉老师认为文章的核心变量设置仍显简化,建议丰富“互联网使用”的测量维度,并强化理论对话的系统性,以避免过度依赖数据描绘而忽视概念解释。侯为刚老师建议研究应围绕“公众认知的政治机制”进行理论回应,他还提醒作者注意竞合解释变量的遗漏(如政治兴趣、媒体素养等)以及政策语境变迁带来的制度背景差异。
第三篇文章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博士生王寰宇以《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警察信任——基于CSS数据的多重中介和异质性分析》为题,分析当前互联网环境中涉警舆情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机制。文章将警察信任视为政治信任的子构成变量,结合“谈话理论”“偏态传播”与“去中心化”的媒介理论,构建互联网使用对信任产生负向影响的逻辑链条,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方式进行路径分析。在点评环节,常多粉老师认为应对警察信任这一概念做进一步细化和说明,尝试从互联网使用类型等角度提供更加充分的解释。侯为刚老师建议研究应在实证分析之外进一步强化研究的理论对话。
在提问环节,与会同学围绕半导体技术在东亚地区的扩散过程等问题与论坛与汇报人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据悉,该平行论坛也是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半月沙龙博士生交流机制的首次合作尝试,后续也将持续开展交流协作。
圆桌论坛:政治学的传统与创新
圆桌论坛的主题为“政治学的传统与创新”,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刘颜俊担任主持人,来自京内高校的6位专家学者围绕政治学学科的初心使命、当前挑战以及未来的学科建设方向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刘颜俊指出,此次讨论聚焦政治学的核心传统与独特定位,尤其是在学科调整的背景下,需要思考政治学如何坚守其安身立命的根本,避免固步自封,同时又能开放创新,积极吸纳有益养分,拓展研究前沿,以应对新的国际国内现实与学术环境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何涛副教授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于政治学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可能重塑人类政治关系的基础,这一影响远超政体之间的差异。同时,何老师谈到了政治思想史研究可能的创新方向:首先是深度结合政治学的核心理论,比如国家、民族、权力等;其次是积极介入诸如民粹主义之类的前沿议题,通过思想史的溯源来提供批判性的视角;最后应该推动“比较政治思想”的发展,关注非西方思想及全球视野,与比较政治学形成互动。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胡悦围绕政治学发展的三重困惑发表了看法。一是在学科方向的困惑方面,针对与国内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应该使政治学研究能够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建议“重读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度解读经典;二是在学科价值的困惑方面,应该提高政治学的核心竞争力,使理论更能够透彻解释现实,确保制度分析能够推动现实变革;三是在教学的困惑方面,应该提升课程吸引力,加强学术传承,避免学生沦为“学分消费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马啸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享了他对政治制度研究的传统脉络及近期新变化的理解。他指出,近年来政治制度研究在传统框架内出现了一些创新动向,主要包括制度研究向“旧制度主义”回归以及比较民主化研究的新转向等。这些变化对政治学学科的冲击巨大,早期比较研究的文献或将重新焕发生机,而中国从事比较政治研究的学者也可能因此获得独特的分析视角。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杨晖副教授指出,坚守核心传统比追求表面创新更为根本。他以人工智能的挑战和美国政治为切入点,指出学界对美国的关注既关乎理论验证也隐含心态变化,而美国政治的变迁正在成为检验政治学传统有效性的重要对象。我们应该警惕以“创新”为名的非政治化或反政治化思潮,通过坚持独立和批判的立场,严格检验所有“创新”是否契合学科内核,以实现对政治学传统的守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艳红副教授梳理了政治学的核心传统,认为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核心问题等方面具有稳定性。同时,余艳红讨论了“小传统”层面的学术视角创新,以及中国“经世致用”的大传统。他指出,在当代中国,政治学面临着学术队伍变化、政治实践与研究分离等困境,而且在追求科学化的背景下,研究日益碎片化。基于此,他提出相关展望,认为政治学必须贯通古今、连接传统与现代,在理解中国现实政治之时保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并且需要具备全球比较的视野,既尊重基本原理,也能敏锐反映中国现实的持续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晨副教授回应了政治学所面临的挑战,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一流政治学家的核心价值在于定义研究目标与标注关键概念,这些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他认为,既有理论并未失效,现实乱象反而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制度创新层面的思考。同时,政治学的就业困境也只是阶段性现象,而学界则需要更加主动地强调“小题大做”的研究价值,通过高质量成果来引导期刊界认识政治学学科的真正贡献。
会议闭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霍伟岸教授主持,他对论坛组委会和所有参与此次会议的嘉宾表示了衷心感谢。通过回顾论坛的历史,他相信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能够继续为青年学者提供进行求真务实的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政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同时,他也诚挚欢迎各兄弟院校和专家学者们继续关注和支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政治学学科,并参与贸大国关学院的各项学术活动。
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汤峰老师与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张禹老师分别代表两校进行了交接仪式,第十五届北京青年政治学论坛将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办。本次论坛围绕“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主题进行研讨,与会的青年学者们通过深度研讨和学术批评促进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